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人们已经确信蝾螈体内的毒素就是河豚毒素。自那时起,陆续发现含有这种剧毒的生物还有扁虫、鹦嘴鱼、海星、海洋线虫、箭虫、海鞘、神仙鱼、扇蟹、以人工饲养的牡蛎为生的纽形动物虫、梭尾螺以及其他腹足动物。另外,还有美国蟾基因缺趾蛙,这种蛙颜色斑驳,是一种热带“毒箭”蛙。最近,人们又发现来自台湾的3种喉盘鱼体内也有河豚毒素。
当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首次揭示了河豚毒素分子结构时,穆舍大为震惊,因为以前还从未发现过与此十分类似的东西。起初,穆舍和他的同事甚至不厌其烦地将河豚毒素的分子按过去既有的标准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它既不是生物碱、甾类化合物或碳水化合物,也不是任何常规的氨基酸。它是一种重量轻、呈独特笼形结构的小分子。因此,有专家将其称为“自然界最奇特的分子之一”。
河豚毒素分子主要由3个氮原子组成,它们与氢氧原子形成结构特殊的化合物。一旦进入受害者体内,河豚毒素中的这种特殊结构像盖子或塞子一样凝固在神经轴突的钠离子通道的入口处,以阻碍钠离子透过细胞膜来传导神经的冲动,从而关闭神经系统。这就像一把错误的钥匙紧插在锁孔里一样,河豚毒素分子堵住锁孔,阻止了钠离子快速穿过用以传导神经冲动的细胞膜。
我们经常看到,东方鲀中毒者或被毒性兰鳍章鱼咬伤的游泳者,伤口的周围首先会有刺痛感,这种刺痛感会很快传遍中毒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发麻和发热的感觉,并伴随阵阵的反胃与战栗。由于河豚毒素不能越过大脑中血液细胞的屏障,因此受害者就会处于大脑清醒的无助状态之中。几小时或几天过后,当河豚毒素最终开放钠离子通道时,大多数受害者已经死亡。
微生物杀手
生物界中如此繁多的生物,怎么会形成看似不大可能,而确实又以相同毒素来自卫的能力呢?1984年,穆舍和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家费雷德·福尔曼认为,所有携带河豚毒素的物种都携带有与毒素有关的尚未发现的细菌共生体,也就是说,这是某种或某些神秘的细菌在造毒。当然,起初舆论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
但随后这一想法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日本化学家已经发现了几种能够产生少量河豚毒素的海洋细菌。但实验室里的这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太少,不足以解释河豚以及其他物种产生的河豚毒素的毒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还以实验为根据对日本研究者的发现提出了质疑。
许多研究者认为,食物链污染能够解释大量生物体里都含有河豚毒素的现象。他们认为像DDT沿着食物链级级攀升一样,河豚毒素也游历于相互蚕食的生态网络中,更多地集中于最后一级消费者的组织里。这解释了河豚毒素只集中在食肉动物体内的现象。
正当穆舍的细菌共生体的说法就要被否定时,原先持对立观点的两派科学家都从实验中证实了细菌的确能产生河豚毒素。
摘自《大自然探索》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