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面-风味小吃

王朝美食·作者佚名  2012-01-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湖北贡面就是长寿贡面,一种纯手工制作,细发如丝,又长又白的面条。做的时候,拉起来几百米甚至千米。

古代妇女纺织出来的柔柔的棉纱,故称贡面。在湖北,此面只有贵客上门,才肯拿出来招待。它是选用上好的高筋粉,经过反复搓揉,并配以食盐、花生油或芝麻油,所以吃起来不仅味道清香可口,而且还筋道弹牙。 传说在嘉庆年间,湖北广济县(今武穴市)有一财主是做面粉生意的,为了给儿子买官做,不惜银两召集本县面粉艺人做出千米以上的面条。在皇帝六十大寿时献给皇上,并谄媚地说:"万岁长寿如此面,连绵不断如东海".皇上吃后龙颜大悦,赐了他儿子一个官,并封此面为长寿贡面,流传至今。

潢川贡面

潢川贡面,历史上称"光州贡面".此面系清油兑水盐合细面粉,经过拌、揉、发酵、盘条、上架、拉扯、凉晒、截切等十多道工序制成。 据《光州志》载:唐代、潢川已生产挂面,当时"风销华夏,夺魁九州",被人们称为"光州魁面".传说,到宋朝时,光州州官令工人将这种面去其头尾,取其中间,匀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长度,用红绿纸卷成园筒形,每筒半斤,作为礼品进献给宫廷,宋仁宗食后,大赞:"美哉,光州贡面"!从此光州精制的筒装挂面,以"贡面"之称闻名于世。 潢川挂面有近千年的历史,生产精制的筒装贡面已有七百年左右,因此制作场坊遍及城乡,所产之面,畅销省内外。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贡面生产蓬勃发展,而且质量越来越好。现在的潢川贡面,条细如丝,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洁如银,包装美观,携带方便,宜于保藏,便于食用。下锅就熟,久不粘汤。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所产数万斤,尚供不应求。潢川贡面已收入《中国名食录》。[2]

龙凤贡面

龙凤贡面产于怀宁县,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怀宁石牌镇有人在朝中为官,七十寿辰时,其弟千里迢迢将家乡的"长寿面"送京祝寿,其兄又将此面送给宋太祖赵匡胤进"御膳".宋太祖因觉美味可口,传旨年年进贡,故称"龙凤贡面". 龙凤贡面与一般面条制作不同。它采用精制面粉、鸡蛋精、小磨麻油、精盐等多种精料,经手工精心拉制而成。成品白如银,细如丝,丝丝成缕,长短一致。其烹调食用亦有讲究,先备好鸡汤或肉汤于碗内佐以酱油、味精、葱花,再将锅内煮沸的面格捞出,放进汤碗内,调伴食用,人口柔软,味道鲜美,富有营养,最适宜老弱妇孺食用。

常山贡面

"洁白似银美亦香,纤细如丝意悠长",这是人们对常山传统名产--常山贡面的形象概括。千百年来,常山贡面以其独特的"色、形、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常山贡面又名常山索面、银丝贡面,是一种以面粉掺以山茶油,配加盐水调和拉制晾干而成的手工面。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常山索面早在唐咸亨时期就开始生产,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索面制作场坊就已经遍及城乡,因其形似丝索,俗称索面。 常山索面缘何成为"贡面"?相传这与明朝宰相严嵩有关。传说严嵩发迹前上京赶考途经常山,因饥寒交加,感染风寒,受困于县城文峰塔下,幸得占家太公太婆救助,喂之以索面,赠之以银两,严嵩遂拜占家太公太婆为干爹干妈。后来严嵩高中皇榜,位居高官,每次回江西分宜老家或去京城路过常山,都要到占家停留,并对鲜美的索面念念不忘。一次,严嵩一干人马从江西老家回京,刚踏进常山,突然下起雨来,赶到占家时早已被淋得如同落汤鸡。占家太婆遂以生姜、辣椒、香葱等为佐料,精心烧煮了一锅索面。严嵩等人食后感到浑身舒畅,疲乏顿消,便带上一些索面回到京城。一日,嘉靖皇帝御驾亲临相府,严嵩以索面招待皇上,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当即下旨列为贡品,赐名"银丝贡面".以后常山每年都要进贡索面数百担,外包装盒上都盖有专门制作的"银丝贡面"印章。从此,"银丝贡面"名声大噪,美名远扬。 常山索面在明朝被列为"贡品",《常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索面取名"银丝贡面"进贡朝廷,每年达数百担之多;民间也有物据可查。2005年在广州发现标有"银丝贡面"字样的明代嘉靖年间木刻印章,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这枚珍贵的木刻印章,外表呈现古铜色,长20.3厘米,宽8.8厘米,厚2.8厘米,正面刻有"银丝贡面"繁体楷书,四周刻有形似太阳光芒的网状纹饰图案,整个印章制作十分精细。据收藏该木印的颜先生介绍,这枚木印正是明朝浙江常山地方官进贡索面时,在包装盒上所盖的印章。

工艺程序

经过长期的加工实践,常山贡面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复杂讲究的手工制作工艺。 贡面制作用料讲究,工艺精细。常山地处钱塘江上游的山区半山区,水源清洁甘冽,农村历来盛产山地小麦、山地蕃薯和山茶油,这都为贡面制作提供了最佳原料。为了确保贡面细白柔韧、营养丰富,作坊一般都用上等山地麦子磨成的上好面粉作为主原料,同时糅合常山农特产--山茶油,具有清爽香醇、久煮不烂的特点。在工艺流程上,共有和面、醒面、压片、切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晒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必须一丝不苟,精工细作,方能做出洁白似银、细匀如丝的上佳贡面。 贡面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面。取一定量的优质面粉,逐步倒入预先配好的食盐水溶液,手工搅拌揉和1小时左右,形成吸水均匀的面团,面粉、水、食盐比例为25:15:2左右,具体比例随气温及空气湿度高低而适当变化;面团揉好后,静置于案板,加盖干净湿润的纱布进行醒面,时间20-30分钟,促使面团发酵成熟,更具韧性和弹性;压片和开条即把面团压制成厚度约2厘米左右的面片,并涂抹适量山茶油,然后将面片切成宽约3厘米的长条,进行第二次静置醒面;打条是指以蕃薯(米)粉作粉扑,将熟化的长条打细打匀,连接制成一条直径约6毫米的细长面条,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既要保证细面条均匀如一,又要保证细面条不粘、不断,技术功底高低由此可见一斑,细面条打好后,进行第三次静置醒面;上筷的时候,把细面条一圈一圈地卷到两根筷子上,一般每筷32-40卷,然后放入醒面箱,进行第四次静置醒面,时间3小时左右;接下来是上架、拉面,将一根筷子插入晒架上孔中,拉面时5筷一拉,分2-5次把面条拉细拉长,并将另一根筷子插入晒架下孔,如何做到细而不断,关键看手的劲道把握;晒面时,丝丝缕缕、晶莹剔透的贡面迎风飘荡,简直是一幅妙不可言的艺术画卷;晒至八九分干,就可进行盘面,捋去筷子上的面头,用红纸头包扎成束,挽捆成8字型叠放在一起,含有人旺财发的美好祈愿。 贡面制作环节繁琐,技术严谨,全过程需要十八九个小时,是一项劳心费力的手工艺。"辛苦不过贡面匠,半夜起来把天望",是制面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起早摸黑是家常事,半夜观察云头风向、预测天气,更是一门必修课。阴雨天制作贡面容易受潮,风力过大贡面容易折断,太阳过烈贡面容易干裂,天气突变则经常让面粉完全报废。 常山贡面之所以风味独特,除工艺精细外,与那些不成文的传统行规也是分不开的,如所有主料和辅料必须是当地当时最优质的,加工作坊和晒面场所必须保持十分清洁卫生,不得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等等,真可谓"贡面长长情更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