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1913!大话徕卡之百年光影传奇(3)

王朝手机·作者佚名  2012-03-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徕卡Flex SL-MOT

徕卡R5

徕卡R6.2

在郁闷了20年之后,直到1996年的世界照材博览会上,徕卡才借着R8(报价 参数 评测 图库)的问世重返至靠自身技术实力自主打造单反相机的新阶段。Leica R8充分展现了徕卡在单反技术领域的积淀与成就,他拥有多分区测光、1/8000秒最高快门速度、TTL闪光控制、可更换对焦屏等一系列新锐性能。但是Leica R8却注定难以获得成功,除了贵的离谱之外他还存在一个致命的技术软肋,这便是他竟然不具备AF自动对焦能力。至于2002年9月发布的Leica R9,其本质无非就是以R8为蓝本改变了机身的部分材质从而在体重方面有所减轻,再就是曝光模式转盘等方面的小改小动罢了。

徕卡R8

适者生存的D时代

徕卡的声望和荣耀基本是由其M旁轴相机赢得的,他的银盐胶片介质单反产品却始终落伍于日系单反势力。进入新世纪后,许多徕卡迷们曾呼吁:若是再没有AF自动对焦技术的突破,徕卡就没有必要继续生产单反了!不过在此刻,AF技术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场更大的危机已经摆在了徕卡面前,这便是无可阻挡的数字化时代已经铺天盖地而来,胶片介质相机市场已进入快速萎缩阶段!

加载DMR数码后背的R9

数字化介质的影像D时代不仅锋难阻而且起点很高,我们不妨稍加回眸,胶片介质的Leica R9是2002年9月现身的,而在2001年11月15日康泰时(CONTAX)已经发布了全画幅数码单反(DSLR)的始祖作品CONTAX N Digital。同在2002年9月,柯达和佳能也分别推出了全画幅DSLR(DigitalSingleLensReflex)机型,这便是曾取得巨大成功的柯达DCS Pro 14n和佳能EOS 1Ds。业界看到,当柯达、佳能、尼康等一线大佬纷纷在D时代潮流中奋勇争先的现实状况下,影像巨人徕卡却还驻足于胶片介质阶段。

加载DMR数码后背的R9

徕卡最初选择的由胶片转向数字化介质的方案是数码后背,他于2003年6月25日宣布研发用于Leica R8(报价 参数 评测 图库)/R9相机的数码后背,而具体的研发工作基本是由美国柯达(Kodak)ISS(影像感光器件解决方案)部门与丹麦Imacon公司合作实施的,柯达负责CCD传感器等硬件设施,Imacon方面负责控制软件的开发。在2004年9月28日举行的德国科隆photokina摄影器材大展上,徕卡的数码后背系统DMR(Digital-Modul-R)正式亮相。DMR基本实现了徕卡的设计目标,他可以通过Leica R8或R9现有的电子触点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将R8/R9由胶片单反变成DSLR。DMR采用的是1000万像素级别的CCD介质传感器,传感器尺寸为26.4×17.6mm,镜头的等效焦距转换系数为1.37X,感光度范围为ISO 100-800,通过IEEE 1394火线接口进行信息传输。

徕卡DMR系统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实用价值并定型上市的数码后背,Leica R8/R9也同时成为最早的能兼顾使用胶片和数字介质的135样式照相机。然而DMR系统真的太贵了,以至于绝大多数现有的Leica R8或R9的拥有者都认为,投资DMR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添购DMR所需的预算已经足以购买一台日系顶级全画幅DSLR了。终于,在2007年4月23日徕卡公司宣布了DMR数码后背停产的消息。平心而论,DMR真的生不逢时,数码后背这种尝试性的过渡方案从初始理念上就是落伍的。影像D时代是个适者生存的时代,任何王者或巨人,也都必须遵循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

东西合璧才是明智之路

需要提到的是,在1998年徕卡也曾尝试性地推出过一部型号为S1的高标准数码相机,据说S1总共才制造了146台,其当时的出厂售价为1.68万欧元。请注意一下,这是1998年的1.68万欧元,这在当时绝对属于天价。徕卡S1搭载了非常规尺寸的超大幅面影像传感器,其像素数值高达2500万,业界对S1了解甚少,徕卡迷们多将他归于“特殊用途产品”或“科研专用机型”。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5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