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推出带全高清摄像功能双筒望远镜
[详细]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16/2011-08-22/7C2A35I7030R0016.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16/2011-08-22/t_7C2A35I7030R0016.jpg
索尼推出带全高清摄像功能双筒望远镜
[详细]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16/2011-08-22/7C2A35DJ030R0016.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16/2011-08-22/t_7C2A35DJ030R0016.jpg
原文: 索尼推出带全高清摄像功能双筒望远镜
摘要:
索尼公司新近推出两款具备3D摄像、1080p全高清短片拍摄功能的双筒望远镜,将高清摄像机与望远镜巧妙结合,让使用者在观看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定格与回放——这就好像《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望远镜一样。
索尼的这两款新产品被命名为DEV-3和DEV-5,它们均采用了BIONZ影像处理器,拥有两套Exmor R背照式CMOS感光元件与10倍光学变焦G镜头的组合。除此之外,这两款产品还支持自动对焦,与索尼HandyCam摄像机、Cybershot便携数码相机上广泛应用的SteadyShot光学防手抖功能。
摄影教育家吴玮点评:
“立体影像技术起源于上上个世纪”。你一定不敢相信吧?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就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而电影发明后的不长时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就于1922年问世;而1962年陈强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则是我国最早的立体电影。
客观世界是三维立体的。生物的视觉感知立体意味着可以进行准确的纵深定位。由于两只眼睛的生物特征,人类能够通过两眼接受不同的成像以通过大脑分析出世界的立体。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根据这条生物原理。立体影像便不难解释了:
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符合人眼观看的角度来同步拍摄。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放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查理•惠斯顿爵士所发明的立体眼镜并非偏振镜法,随后该方法所衍生的立体电影雏形是是把左右两个视角拍摄的两个影像,分别以红色和青(或绿)色重叠印到同一画面上,制成一条电影胶片。放映时可用一般放映设备,但观众需戴一片为红另一片为青(或绿)色的眼镜。使通过红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红色影像,通过青色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再由大脑解析为立体空间。在影像行业,上述的两种立体方式规范的被定义为空分法和互补色法。
现代立体电影仍采用空分法,而立体家庭影院则使用更先进的时分法。电视3D眼镜内设快门,两个镜片都采用电子控制,可以根据显示器的输出情况进行状态的切换,镜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换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对应的画面(透光状态下),双眼看到不同的画面就能够达到立体成像的效果。这种眼镜索尼、松下、夏普都有制造,在立体影像行业里,它的效果是最为优秀,当然价格不菲是导致院线无法引入的首要原因。
除了空分法、互补色法、时分法,还有光栅法。光栅式立体是裸眼即可观看的3D影像,该方法颇似上个世纪剃须刀盒上的双重图案,不同角度会看到不一样的画面。所遵循的也是左右眼产生不同视觉的生物原理。相比前三种立体实现方法,光栅式的立体感要差很多,清晰度也颇为一般。但成本较低,万元左右的日系3D摄像机多采用该方式。
索尼DEV-3和DEV-5是光栅式还是时分式不太好猜测,如是前者,光栅式立体显示器作为播放终端相比立体电视加时分眼镜,的确经济不少。
『一周最“德味”:宫本制作研发徕卡M8小口径滤镜』
宫本制作推出徕卡19mm、22mm滤镜
原文: 网易微博
摘要:
日本著名的宫本制作所发布消息,针对徕卡旁轴数码相机M8发布两款专用的小口径滤镜产品。它们的价格均不菲,达到了14175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1183元左右。
就用途来说,UV/IR滤镜是降低红外线引起的徕卡M8拍摄的照片画面偏红现象。因此为了减少内部光线反射,滤镜内壁采用黑漆处理。之前已经推出了39mm、40mm、40.5mm、41mm、43mm、46mm、48mm、52mm、58mm直径的滤镜,本次宫本方面追加的是19mm和22mm直径滤镜。
摄影教育家吴玮点评:
1985年以前,徕卡的生产企业一直沿袭原名——莱茨光学工厂,机身贴牌leica,镜头贴leitz。这很像尼康的机身贴nikon,镜头贴nikkor。85年后,莱茨光学工厂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leica”品牌由微系统公司持有,授权另两家使用,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将机身和镜头统一了品牌标识,“leitz”只在二手镜头市场可见。
徕卡粉丝钟情于“leitz”镜头并不是纯粹的遗老遗少作风。早期的徕卡镜头,即leitz镜头镀膜时考虑到欧洲人的色彩偏好,抑制红蓝光通过率,加强照片黄绿色调。不可否认在上个世纪末,徕卡仍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世界级公司。偏色是个很难说清楚的事儿,特别是后期较色已相对成熟时,再去非主流只能说明水平不够。1985年后镜头贴牌“leica”,厂商就对镜片做了正常镀膜,即让可见光均匀穿透。
新兴的徕卡粉丝强调他们的相机能拍出“德味”,多是一厢情愿——均匀镀膜后徕卡镜头毫无特色。文中所提到的M8,2006年发布时价近四万。配置我想你从发布时间就能看出一般。诡异的是,这样一台样子货在今天仍可以卖到两万五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