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与上代兼容!第三代酷睿Ivy Bridge
在IDF 2011会展上,Intel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明年到来的下一代处理器——第三代酷睿Ivy Bridge(如果你把Sandy Bridge看作“沙桥”的话,那么Ivy Bridge就是“常春藤桥”了)。之前我们对Ivy Bridge的印象是在架构上跟Sandy Bridge区别不大,似乎只是22nm版的Sandy Bridge,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下Intel的官方介绍。
跟Sandy Bridge相比,Ivy Bridge在内核部分的变化并不大,CPU部分继续内置PCH北桥控制器,并仍集成IA核心、图形处理核心、媒体与显示引擎、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环形联通总线模块、L3智能共享缓存等。
而在制造工艺和图形部分,Ivy Bridge做了大幅改进。Ivy Bridge开始采用22nm制造工艺,并采用了Tri-Gate 3D晶体管技术,这样在有限的芯片内可以塞入更多的的晶体管——从Sandy Bridge的11.6亿晶体管提高了14亿,增加了20.7%,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处理器的频率并降低处理器的功耗——四核的处理器最低可以将TDP控制在35W。
在图形部分Ivy Bridge的改进非常大,你可以这样简单的认为——Ivy Bridge是在CPU部分执行“TICK”制程更新,而在GPU核显部分执行“TOCK”架构改进,具体的变化将在后面有单独说明。
Ivy Bridge的处理器部分跟Sandy Bridge相比,改进并不算大,除了制程和制造工艺的更新外,在核心部分的改动只是一些优化,每时钟的性能提升在4%-6%。
其实,自五年前Intel发布Conroe处理器以来,Intel并未在处理器架构做出彻底的改变,Sandy Bridge处理器算是在架构方面的较大的一次改动,尽管相比酷睿2处理器,Sandy Bridge带来的变化也并不如想象的那般彻底,而这次Ivy Bridge则是继续延续这一策略。
在前端,Ivy Bridge仍是采用X86四指令发射,不过在单线程方面进行了结构优化。Intel的超线程技术是在CPU内部内置一部分缓冲区/队列来让多个线程的指令同时利用,但是在Sandy Bridge中,这些缓冲区是静态分割开来的。如果一个缓冲区最多可以接受20个请求,Sandy Bridge的单个线程只能得到10个,也就是说在单线程运算时,只能利用到一半的缓冲区,而在Ivy Bridge这部分结构采用动态分配设计,如果处理器只进行单线程计算,那么缓冲区的所有资源都将能被这条线程利用。
在分支预测方面,Ivy Bridge跟Sandy Bridge保持了一致,而在执行单元数量上也没有变化。
Westmere处理器是Intel首次尝试将GPU芯片集成到CPU中,从此集成显卡的形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现在的融合处理器中,GPU部分已经完全跟CPU部分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