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与设计
周边设计(广东话)
先来看看 Galaxy Nexus 的硬件规格吧:TI OMAP 4460 1.2GHz 双核心处理器、1GB 内存、4.65 吋1,280 x 720 HD Super AMOLED 屏幕(换算为约 316ppi,不过 PenTile 点阵会降低实际数目)、最薄处8.9mm 厚度、135g 重量,而我们手上的 HSPA+ 版本,电池容量为 1,750mAh(Verizon 的 LTE 版本为 1,850mAh)。手机的周边设计和机身正面一致,都是以极简为主题,除了左侧的音量键、右侧的快门键及底座接点和底部的 3.5mm 及 micro-USB 外就什么都没有了;机背也只有相机和扬声器,而背盖使用的是 Hyper Skin 防滑材质。
周边设计(国语)
到上手的感觉,虽然资料上的确很薄,但实际上 Galaxy Nexus 大部份地方都比 8.9mm 厚。当然我们不会说这是一个缺点,因为手机太薄是绝对会影响手感的。多得其 4mm 屏幕边框,手机拿起来并没有比另一部正在使用的 HTC Sensation XE 宽上多少,反而是长了一截的分别较大。我们曾尝试单手操作手机,虽然是非常勉强(这对亚洲人的手来说绝对是极限了),但还是能在不调整握机手势下按到屏幕的四个角落 -- 但我们还是宁愿用两手操作,毕竟单手太辛苦了。
和一般的三星手机一样,Galaxy Nexus 利用全胶的机身来换取较轻的重量-- 对于这点我们也是抱持中性的评价,但我们还是得说,以塑料机身的手机来说,Galaxy Nexus 的扎实程度已经非常出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背面,背盖使用的 Hyper Skin 物料,摸上去好像是软胶,但我们有用指甲测试过,是颇为耐刮的;而打开背盖后,我们发现 SIM 卡并不需要拔下电池才可更换,不过还是不支持热插入。
系统与操作界面
系统操作(广东话)
接下来我们就要到其中一个重点,也就是 Android 4.0 的部份了。第一次开机看到的除了设定精灵外,当然就是主界面,不过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点不同:第一次开启主界面和程序行表时,都会看到针对新使用者的教学,这可说是新版本最大的进步之一 -- 这点教学对挽留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说回界面本身,最大的不同之处应该就是利用屏幕底部的位置来做功能按键,而且在删除目录键,改为在个别程序加大了的标题栏上显示之余,也将搜寻按键改为常驻在主界面顶部的搜寻列,再补上一个多任务作业按键。这一切都是将手机和平板版本 Android 界面整合的结果。
系统操作(国语)
主界面的另外一些特色,包括像 Honeycomb 一样支持可卷动及重设大小的 widget(暂时只有系统原生的 widget 有支持到),以及屏幕底部的 dock bar 容量由两个图标改为四个支持文件夹的空间。文件夹方面,也由以往那平凡的设计和需要长按主界面 / 使用目录的加入方式,改为更好看的饼图示和类似 iOS 的重迭图示新增文件夹。而因为删除了目录键,选择 widget 和快捷方式的动作也改由程序行表中的widget 分类进行,同样是长按就可以加入主界面,这部份和 Honeycomb 也是比较相似。所以在界面上与其说是手机和平板体验的整合,我们更偏向认为 ICS 是将平板界面塞进手机屏幕更为恰当。最后,在程序行表中长按图示,除了加入主画面外也可以选择将程序直接删除或进入程序管理,弹性比以往更高。
然后我们来说说通知列和多任务作业的操作。由于欠缺了目录键,所以同时在主界面透过目录键来进入设定的途径也随之消失,幸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方便的方案:Google 将进入设定的快捷方式安放到通知列的顶部,也就是不论在任可画面或程序,只要一拉下通知列再按设定键就可以了-- 这无疑比先按主页键再透过目录进入设定来得方便。另外在通知方面,我们也发现事件旁边的图示明显加大了,足以清楚显示联络人的头像,而只要该通知不是进行中的状态,使用者就可以用向左或右滑动的手势将个别通知清除。
而多任务作业键方面,按下去所显示的并不是只有执行中的程序,而是连同最近执行的程序一起显示,而且最大的显示数量绝对不只八个;这部份所有的程序都可以用同样的左右滑动手势来关闭(但我们测试过,部份第三方程式如 imo instant messenger 会自动重新开启)。这是个非常方便的方案,不过我们实际使用之下,发现还是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
图集: Samsung Galaxy Nexus:主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