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USB诞生之前的往事
说起USB想必朋友们应该并不陌生。在我们身边,MP3、移动硬盘、手机、鼠标、U盘、数码相机和最近流行的各种PAD等等,都需要使用USB接口充电和传输数据,没有USB它们就无法正常工作。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使用USB,但是你对她有多少了解呢?
USB诞生之前的往事:
如今我们需要拷贝或转移数据时,掏出U盘或移动硬盘就可以了。前者少说也有2GB的容量,后者更是有500G或1TB的惊人海量,但是在USB诞生之前可没有如此方便的东西。
如果没有USB存储设备,出行前请先带上足够多的软盘!
当时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请出3.5英寸软盘,可能有些年轻的朋友都没见过这东西吧!一张3.5英寸的软盘容量只有1.44MB,在那个年代不算小了,放到现在来看,这就是个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
25针D型并口,9针串口。
软盘之外统治天下的就是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了。那个时代,个人电脑的外设种类非常之少,常见的也就是键盘鼠标和打印机扫描仪而已,而它们使用的接口正是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串行接口简称串口,英文为COM或Serial。并行接口简称为并口,英文为LPT、PRN或Parallel。串口的传输速率很低,只有115Kbps—230Kbps,这种端口一般被用来连接鼠标和拨号器;并口的传输速率大一些,能达到1Mbps的样子,通常用来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这些外设。
串口和并口有三个致命伤:一是数据传输速度上太令人失望了,很多先进的产品设计思路被低速无情的封杀;二是每个串口或并口只能连接一个设备,而一台个人电脑顶多也就有两个串口和一个并口,数量不够;三是接口都位于主板I/O部分,拔插很不方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相继问世,串口和并口日益显得苍老,它们必然会被后起之秀取而代之。
USB的缘起:
USB的全称是“通用串行总线”,英文名称是Universal Serial Bus,她的诞生之路可谓一片荆棘。1994年,NEC、Compaq、Digital、Nortel、IMB、微软、INTEL等公司为了解决以传输速度和易用性为首的几个问题而齐聚一堂。最终,一个新的低成本解决方案孕育而生,这就是最早的USB概念。直到1995年11月,USB 0.9通用串行总线规范才最终纸面发布。
规范表明USB设备使用5V电压供电,拥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并且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拔插,最高支持连接多达127个设备,带宽由各个设备平均分配。众多的特性看似非常先进,相信很快USB就将取得成功。此外,这个规范也是用来形成统一的个人电脑外设接口标准,各个外设产品都需要依照此标准设计产品,以保障完美的通用性和兼容性。
转眼就到了1996年,随着USB 1.0规范的发布,USB正式实用化。第一代USB拥有1.5Mbps的传输速度,比起并口还要快上不少。但是一个新事物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主流操作系统的鼎力支持、硬件厂商的认可以及配套的设备大量诞生才可以,很遗憾USB 1.0这几点都不具备。当时主流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压根就不支持出生茅庐的USB 1.0,配套的外设也寥寥无几,不少芯片组虽然原生支持了这项方案,但主板厂商并不重视,板子上很难看到USB的身影,至此USB 1.0标准俨然成了一纸空文。Itanium和VISTA的遭遇也与它有些类似,只不过情况好得太多了。
★力挽狂澜的USB 1.1:
USB 1.0的失败并没有动摇各大厂商的决心,经过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经过修订升级的USB 1.1规范终于在1998年发布了。新标准使得传输分为低速”和“高速”两种模式,用以适应不同的设备。其中高速模式下传输速率可达12Mbps,低速仍然为1.5Mbps,此外USB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加强。在普及方面,微软的新操作系统windows 98终于完全支持USB 1.1。随后windows 98在商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板厂商也开始跟风支持,配套的设备也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这才使得USB咸鱼翻身,迅速踏上了统治之路。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科技进步越来越迅速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电脑游戏和视频音乐等文件的体积越来越大,人们不只是盼着硬盘扩容,对传输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竟谁也不想倒腾点文件却要耗去一顿饭的功夫。因此USB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升级——USB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