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在CRT显示时代曾经给广大消费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如独有的“特丽珑”技术甚至成为评价一款显示器或电视色彩好坏的标准。不过由于错失了液晶面板技术,受迫于电视部门盈利不佳的压力,索尼和三星于2004年4月26日在韩国忠清南道牙山市汤井共同成立S-LCD股份公司,并投入制造第七代液晶面板,提供每月6万片产能(后增加投产两条八代线),索尼具有产品优先采购权。但是索尼近期却决定将所持有S-LCD的股份以59亿人民币的价格占让给三星,在液晶面板行业也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S-LCD曾帮助索尼BRAVIA液晶电视红极一时
在2005年S-LCD的七代线正式投产,索尼首批采用S-LCD提供面板的BRAVIA品牌液晶电视产品发布之后,由于其摆脱了没有液晶面板的困境,加上索尼在成本控制、品牌行销等手段,BRAVIA品牌液晶电视在全球热卖,原本严重影响索尼获利的电视业务,终于在2005年第三季财报扭转为高速成长的获利支柱。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摇钱树”,索尼为何还执意卖掉手里S-LCD的股份呢?
继LG-飞利浦之后,三星与索尼也宣告“分手”
●退出原因之一——液晶面板行业不景气
尽管索尼BRAVIA品牌液晶电视在2005年秋季后销售势头大增,但随后三星等竞争对手也采取了对应策略,近几年在液晶电视出货量方面,索尼落后领头羊三星一段距离,并且短期内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改变现状。此外液晶面板行业受困于显示器以及电视销售的疲软,即使是像LG Display这样出货量最大的面板厂商,日子也不太好过,对于S-LCD而言压力自然也不小。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领域被苹果iPod击败后,索尼整个集团表现也不佳,在股东不满等重压之下,此时放弃一个亏损的业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交易后所获得的资金可以环节财政上的紧缺。而在采购面板方面,索尼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也别忘记除了之前与三星的合作外,两年前索尼还与夏普合资建成了一条十代线,在上游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与采购方面依旧会有一定的优势。
退出原因之二——索尼集团谋求转型
电视一直是索尼电子部门最为看重的业务,索尼集团不少高官之前都是电视部门出身。之前索尼旗下的消费电子部门希望以电视为中心打造“数字家庭”的理念,将Cybershot数码相机、Handyman摄像机、蓝光机、PlayStation游戏主机以及VAIO系列笔记本电脑等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集团化的优势。但由于电视部门这个最核心的部分近年来一直不给力,与此同时苹果iPhone、iPad这样的智能移动设备大红大紫,让索尼高层决定将重心从传统的数字家庭转型为移动互联网,而近期索尼一系列举动也完全遵循这个新的理念。
索尼消费电子部门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索尼与夏普的第十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计划暂时没有任何变数,但在今年四月,索尼表示至少一年内不会再往该合作项目投入一分钱。随后,索尼收购爱普生一条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生产用于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小尺寸液晶面板。今年下半年,索尼把专门生产手机的索尼爱立信全额买下,并且推出了平板电脑产品Tablet P。这一系列动作都在向人暗示索尼公司业务重心向智能便携设备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方向转移。(尽管PSP Vita掌机也可以看作是移动互联网设备,但其所属的“游戏娱乐部”与手机、平板电脑所在的“消费电子部”在索尼集团内部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两个部门是平级的。)而这次全面退出液晶面板制造业务也是索尼转型的下一个步骤。
索尼将索尼爱立信占为己有,是其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索尼消费电子部门近年来的财报一直都不太理想,因此高层做出转型的决定并不奇怪。尽管这一举动并不能打包票保证扭转亏损的不利局面,但若坚持现有的格局结果一定会更加糟糕,因此退出S-LCD不但能抛弃一个不景气的业务,还能从这笔交易中获得一笔可观的费用(约合59亿人民币)用于缓解目前的危机,对索尼而言是不错的买卖。
而对于S-LCD之前另外一位所有者三星集团而言,其电视和显示器业务的情况要比索尼好得多,长期占据销售榜的头把交椅,并且其旗下的三星SDI在上游液晶面板制造业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包括大尺寸电视面板、中尺寸显示器面板以及小尺寸手机、平板电脑面板和最新的OLED面板。而拿到S-LCD全部股份后,三星势必会将其与先有的三星SDI公司进行整合,扩充实力并巩固自己在上游产业的优势,因此索尼若退出S-LCD对三星而言也是一个好的结果。
●索尼采购液晶面板策略的变化
在合资关系结束的同时,索尼和三星也同时签订了一份战略性合作的面板购买合约,确认了双方在2012年的面板购买关系。两家公司由合资伙伴转变成纯粹面板贸易伙伴,这象征着双方在液晶电视与面板的策略上都将进入新的调整。在分析前,我们先来看两份表格数据(数据来源:Quarterly LCD TV Value Chain Report)。
2011年第一到第三季度索尼液晶电视面板供应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