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X-Pro1 其实有点像是把 X100 改为可换镜头的版本,毕竟粗略看来,两部机身不论在机身设计、操作接口甚至是混合式观景窗(Hybrid Viewfinder)与闪灯热靴也都十分相似。不过只要做一点细微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富士在吸收 X100 经验与使用者回馈之后,也让这部全新的 X-Pro1,在细节上拥有更精炼与更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其实光是在机身尺寸,就已经有很细微的变化,X-Pro1 拥有更宽些但又薄一点的机身尺寸 -- 也许是为了要让换镜更为便利所作的小修正。当它跟其他 ILC 相机如 NEX-C3 放在一起比较时,又显得十分巨大,不过有鉴于机身功能、等级与强度的不同,所以机身较大也算是情有可原 -- 虽然并没有反光镜,但应该也已经达到中阶甚至是高阶 DSLR 的进阶操控与规格了,而目前所估计的 US$1,700(约 10,800 元人民币)价位也是...。拥有 1.23 万像素的 3 吋屏幕,观景窗右侧还具备一个靠近传感器,混合式观景窗在电子式观景窗模式时,则具备 1.44 万像素的分辨率。其在透过切换镜头旁的拨杆后,即可变成具备拍摄信息的光学式观景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应交换镜头的需求,X-Pro1的电子观景窗还具有针对不同镜头自动切换镜片的功能(也可手动改变,并可在选单中对非原厂镜头做相关设置),藉由改变焦段的方式来提供两段式的镜头焦段变换,而若是安装上更长焦段镜头时,光学观景窗内的构图外框就会相对应缩小。
相机的核心采用的是 APS-C 尺寸的 X-Trans CMOS 感光组件,它藉由移除低通滤镜的方式来大幅提升影像的锐利度与质感,声称甚至能超越全幅机种的画质表现 -- 这听起来很耳熟?没错!Leica M8 曾经做过一样的事 -- 富士也针对此做法可能会导致的摩尔纹与伪色问题,改变了以往感光组件的设计,将像素做 6 x 6 的特殊排列以抑制相关问题的发生。另外,这次所采用的全新镜头系统,在设计上也把镜后距更加缩短,让转接镜头变得更为容易 -- 转接环不会需要使用会衰减画质的矫正镜片,而且镜后距大幅缩短也有助于画质的提升(散射 / 绕射的情况相对降低很多,也减低广角镜头的制造难度)。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经由这些原型相机所拍摄出来的印刷输出作品样本,发现其高感度表现令人相当惊艳 -- X-Pro1 设定在 ISO 25,600 所拍摄的照片,于富士所提供的 16 x 20 吋印刷品上看起来仍然可令人接受,这已经是这部相机所能支持的最高感度了 -- 虽然这样的比较并不算公平,不过做为参考,即使是 5D Mark II 在这样的高感亮度下,暗部看来真的是星星满天,至于 Sony 的 Alpha A77,我想你也应该不太会想把印出来的这张照片挂在墙上展示才是 -- 而且这三部相机即使是在 ISO 6400 时,在印刷品上的表现上 Canon 与 Sony 都还是可以见到明显的噪声,但 Fujifilm 则是轻微很多。不过,最后还是要再提醒一次:所有的印刷样品都是由富士官方所提供,实际表现仍有待后续评测确认。
虽然在各方面来看 X-Pro1 并非是一部擅长运动拍摄的相机,但它仍然具有相当不错每秒 6 张的高速连拍能力,而且还可连续拍摄 12 到 15 张 RAW + JPEG 的照片,提供了还算充裕的缓冲存储器规格 -- 现场所使用的是 35 MB/s 的记忆卡,官方也宣称若是采用更高速的记忆卡应该还有提升的空间。对焦速度方面,主站于现场的测试中,发现不论是在各种明暗的光源场景之下表现都算可圈可点,大约都可以在一秒内合焦完成。对焦精度方面,由于仅能在屏幕上粗略的观察是否正确对焦,所以并不能给予太多评价。
随着机身一起发布的三颗定焦镜头:18mm(等效 27mm)f/2、35mm(等效 53mm)f/1.4 以及 60mm(等效 91mm)f/2.4 的 macro 微距镜,提供了由广角到小望远的焦段范围,并且都拥有相当不错的大光圈规格。而尽管定焦镜头可以确保稳定的画质表现,但针对不同的需求,富士在未来也将陆续推出更多镜头供消费者选择(包括变焦镜喔!)-- 首先,他们在今年还会推出 14mm f/1.4 定焦镜与 18-72mm f/4 的变焦镜,接着在 2013 则会推出 28mm f/2.8、23mm f/2、70-200mm f/4 与 12-24mm f/4 超广角镜。在富士目前的规划中,所有的变焦镜头都将采用 f/4 的恒定光圈镜头,也许是想把镜头尺寸还有画质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针对较小的光圈值,是否会都配上光学防手震的规格目前则仍是未知数。即将在二月底上市的三颗定焦镜头,目前预计价位将会落在约 US$650(约 4,100 元人民币)。另外,Leica M 接环的转接环也正在研发当中。
图集: Fujifilm X-Pro1 menu han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