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78岁.3月1日晨,左眼右上方出现淡青色雾艨,10分钟后消失.彩超检查:右侧颈内动脉峰值流速54CM/S;(左侧46CM/S).左侧颈动脉窦部低回声斑块厚2.3MM.CDFE:血流通畅,充盈良好,频谱形态正常,测值在正常范围内.诊断意见: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请教:如何进一步检查诊治.谢谢.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动脉壁变厚并失去弹性的几种疾病的统称,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非动脉粥样硬化形式包括小动脉硬化和M?nckeberg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atheroscleroticplaque)。
编辑本段属性
它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为特征的病变,可以减少或阻断血流.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称为粥样硬化。 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 粥样硬化斑块通常是散在的,可以在主动脉至直径3mm的动脉内膜发生,最常见于冠状动脉,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现已基本清楚,但对这些变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根据分级,严重的放支架或做 颈动脉内膜剥脱 不严重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吃阿司匹林
颈动脉斑块彩超检查就可以了,斑块一旦形成,是不会消失的,只能控制,平时饮食注意,如有高血压、高血脂都应该控制,多吃黑木耳
到6院去检查一下吧
这位老人患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眼部的症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所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ma)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动脉因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又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影不离。 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部的脑动脉等这些要塞通道。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彩超检查,老人颈动脉已有粥样斑块沉积,但尚未阻塞,脑的血液供应尚可。
建议去三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先去眼科作眼底检查,了解视网膜的病变。然后去心血管内科作如下检查:
1)血脂检查。
2)心脏X线片。
3)心电图。
4)心脏彩超。
5)测血压。
6)专科医生认为必要的检查。
待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后,才能针对性治疗。
老人有短暂性左眼雾朦,检查左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斑块形成,且为低回声斑块,提示斑块不太稳定。但目前血管无狭窄,血流通畅,充盈良好。
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超声显示低回声的斑块即不稳定斑块,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引起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高血酯血、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
为了明确危险因素,及有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可做进一步检查,如血脂、血糖、脑CT、脑血管超声、心电图与心脏超声等。
颈动脉斑块治疗:
对于斑块相对稳定,动脉内径正常,无明显狭窄,血流充盈较好者,主要采取内科保守治疗。
结合老人的情况,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呈低回声,提示斑块不太稳定,但颈动脉血流充盈好,无狭窄,老人年龄较大,目前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好。
为控制稳定斑块,建议到医院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方法:
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1、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建议使用一天口服一次的长效降压药,同时应控制血糖、血脂在理想水平。
2、饮食上要低盐、低脂;要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并要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精神与心态等。
二、药物治疗:
1、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阿斯匹林75mg/日,或拜阿斯匹林100mg/日;
2、服用活血化瘀活中药:如通心络、血塞通、步长脑心通等口服,也可输液治疗。通心络治疗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供血不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3、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
目前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以稳定或减小斑块,治疗方法相对比较安全。
4、定期复查:
观察斑块的大小和性质,并及时咨询神经内科医师,调整药物,以控制病情发展。
回答补充问题:
一、血压
血压90/60 100/70,属于正常偏低血压,如一直血压较低,多属于基础血压偏低,与体质因素有关。
二、血脂不高
甘油三脂 TG:0.73 ——正常
胆固醇 CHO:4.16 ——正常
三、视网膜动脉硬化I级——为视网膜动脉功能性狭窄或伴有轻度硬化,是最轻的动脉硬化改变。
四、心电图
窦性心率不齐,老年人可能与冠心病有关,如无冠心病,则轻度心率不齐无明显意义,所以属于大致正常心电图。
以上几项检查,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不错的结果,可再查一下血糖,脑超声,心脏超声等,并对颈动脉斑块积极治疗。
回答补充问题
粥样硬化斑块,根据超声检查表现可分为:软斑块、硬斑块。
软斑块为弱回声、低回声或等回声;硬斑块因有纤维化和钙化斑块为强回声。
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塞密切相关,脑卒中发生主要取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而软斑块易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
软斑与硬斑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在斑块形成,与其病理发展过程有关,如斑块中脂质多,纤维少,质地就会松软,形成软斑块,多在斑块形成早期出现;如斑块中脂质少,纤维多,或发生钙化,则形成硬斑块。
软斑与硬斑的区分:
1、软斑块为不稳定斑块,或称易损性斑块。
软斑块的特点为:超声为低回声,纤维帽较薄,质地松软,易破裂,出血或脱落,阻塞血管,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2、硬斑块为稳定斑块,特点为超声为强回声,纤维帽较厚、质地较硬、不易脱落。
斑块治疗:
1、阿斯匹林75mg/日,或拜阿斯匹林100mg/日;
2、服用活血化瘀活中药:如通心络、血塞通、步长脑心通等口服,也可输液治疗。通心络治疗可防治颈动脉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使斑块趋于稳定,安全有效。
3、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以稳定或减小斑块,治疗方法相对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