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出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以颈肩痛为主,尚可有头、眼、耳、食管、心脏、四肢等部位的症状。
1.病因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因。
(2)损伤: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慢性损伤可对已退变的颈椎加速其退变过程而提前出现症状。
(3)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
2.分型及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此型发病率最高,约占50%~60%。因颈神经根受压所致。表现为上肢有放射痛和感觉障碍,手指可有麻木、过敏、活动不灵、精细动作困难。体征有颈活动受限;颈肩部压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神经根所支配区域皮肤感觉改变,早期为疼痛过敏,晚期为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发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肌张力增高,慢性期则多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发软。
(2)脊髓型:脊髓被突出的椎间盘、椎体后缘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肥厚的黄韧带等病理产物压迫所致。临床症状繁多,有感觉、运动以及自主神经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还有脊神经及血管受累的表现。
①运动障碍(无力)。
②肢体麻木。
③共济失调。
④自主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⑤反射障碍,即病理反射(+)。
(3)交感神经型:当颈椎病影响颈段硬脊膜、后纵韧带、小关节、颈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时,反射性地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或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包括:
①头部:如头晕、头痛、偏头痛、颈部痛等。
②眼部:如眼睑下垂、神物模糊等。
③心脏:如心跳加速或迟缓、心前区疼痛等。
④周围:可有肢体发冷、发麻。手足多汗或少汗等。
⑤其他:包括耳鸣、耳聋、舌下神经功能障碍等。
(4)椎动脉型:在颈椎横突孔中,可因其增生狭窄,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关节骨赘增生而压迫或刺激椎动脉,血流可暂时阻断,或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影响脑的血供。出现以下各种症状:①眩晕;②头痛;③视觉障碍④猝倒;⑤其他的运动感觉或精神障碍。
(5)混合型:亦称复合型。临床上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3.诊断
中年以上患者,根据病史、体检,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以及X线摄片(正位、侧位、斜位、过伸及过屈位)一般能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辅助以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CT、MRI及核医学等特殊检查。
4.鉴别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①肩周炎和腕管综合征;②胸廓出口综合征;③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
(2)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①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和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②后纵韧带骨化症相鉴别。
(3)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①能引起眩晕的疾病分为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和神经官能性等,颈椎病所致眩晕属脑源性;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
5.非手术治疗
(1)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
(2)颈托和围领:颈椎制动、牵张及缓解肌痉挛。
(3)按摩:可改善局部血供、松弛肌肉痉挛、解除疼痛。应注意手法轻柔,次数不定过多。
(4)理疗:方法多样,可加速炎症水肿消退,改善神经血供,松弛肌肉。
(5)自我保健疗法:日常姿势的合理及调整,适当的功能锻炼。
(6)药物治疗。
6.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的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或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进行性加重者适于手术治疗。手术入路:分前路、前外侧及后路手术。
(1)前路及前外侧手术:适合于切除突出之椎间盘、椎体后方骨赘及椎关节骨赘,以解除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压迫。同时也可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稳定脊柱。
(2)后路手术:主要是通过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达到对脊髓的减压。在椎板切除不多即能达到减压目的时,也可辅以后方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