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孩子不在身边时特别想孩子,但是孩子在身边时又无所谓,不关心,不体贴.
如果你说的孩子是一个20岁以上的“孩子”的话,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他(或她,就是你的那个朋友,我就叫朋友算了)只是从孩子身上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当孩子不在身边了,朋友觉得他不适应,不舒服,不安全。当孩子在身边了,满足了自己的这种安全感,那么就表现为无所谓了。
也就是说,朋友把他对孩子的这种感觉解释为自己对孩子的爱,这是一种价值观,然而自己主观体验到的是“如果这就是对孩子的爱,那么孩子不在身边我想孩子是多么的理所当然啊!但是孩子在身边时,我的主观感受告诉我的不是这个东西。”这就出现了矛盾。
我是孩子的父母,所以我会爱孩子。孩子不在身边了,所以我想孩子。这可能是朋友的真实想法。他的这种自我概念其实包括了一些价值取向。别人认为的,社会认为的,经过朋友所接受的教育,他把这些东西内化了,变成了自己认为的。这不是人的天性。
用艾里斯的话说,就是自我概念和经验的矛盾。
经验,就是自己精神上认为的,主观感受的。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的体会“一个人孩子不在身边时特别想孩子,但是孩子在身边时又无所谓,不关心,不体贴.”。自己知道了自己怎么想。
要解决这个矛盾,得把价值条件化的,内化的东西去掉,还原成原始的自我,那么矛盾就去掉了。
这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啊,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心头肉,怎么会在身边的时候不关心无所谓呢,我觉得既然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你那么想他,那么就该想想在身边的时候多疼疼他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而且这是一种情,你和孩子之间通过郊游,交流之类的多留下些美好的回忆,这样就会增进感情的。
每个人对爱的表现形式不同,
有的人爱孩子,爱的浓烈,表现很外在,疼不够,爱不够.
有的人,只会在心里默默的爱孩子.
一般说父亲的爱是内在的伟大的.深刻的.
凡事不能总看表面.表面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对于子女应该随时随地多加关爱,那种对孩子在自己身边表现出无所谓,不关心,不体贴的人,只能说是具有不可理喻的冷漠心肠。
一般的雌性动物都有“舔子护犊”的本能,何况人乎?
您的朋友可能是对他(她)的孩子比较严格,批评多于赞扬,所以您觉得他(她)当“孩子在身边时又无所谓,不关心,不体贴”.您可以拿周围的亲子关系较好的作榜样,劝他(她)作些调整。
仅供参考。
有两种可能一是心理上的问题。
二是比较自私,贪图安逸。
前者就要看心理医生;后者那只能自己改变了。
我大概能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跟我妈妈就有一点点这样子的感觉,远香近臭。其实可能你和孩子之间可以适当的给彼此一点空间,保持那么一点点的距离也许就不会伤害到彼此了
你的朋友是爱孩子的!只是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想表达。
母亲爱孩子毋庸置疑
当孩子不在身边时,朋友牵肠挂肚,惦念孩子的一切。心情紧张,没有安全感。表现得坐立不安。
当孩子回到身边,在朋友可以监护范围内,看得到、摸得着,不再牵挂,朋友有安全感了。“无所谓”的表现,其实是内心轻松的反应。
中国式的母爱。
“不关心,不体贴”是表达方式,你朋友也许不懂得向孩子表达爱,误认为这是家长的尊严,管教孩子时有威信。甚至故意表现出冷漠,其实是在用心关注着孩子。这种矛盾,是传统的中国式的母爱。
这太正常了!大多数人都这样。
不要疑神疑鬼,想多了才会有麻烦。
都是这样的,什么都是当你很想他时他不在身边,当他在你身边你就会出现一种无所谓的样子,没有什么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