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么解释“蓝领”的:某些国家或地区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他们劳动时一般穿蓝色工作服。依笔者看来,这个解释未必全面,“蓝领”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在大规模生产的某个环节中工作,熟练掌握该环节的生产技能,并且,这一环节对生产技能的要求较低。
“中国软件业需要‘蓝领’工人。”这话也不知道被人说过多少遍了。最近的一条消息是:中关村IT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北京软件“蓝领”尚有5万名缺口。甚至有些人认为:“缺少‘蓝领’成为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桎梏。因为我们在任何一家软件公司里都看不到这样的工人。软件开发的进程完全取决于软件工程师的灵感,开发周期和质量经常无法保障。”
看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软件企业招聘的程序员都美其名曰:软件工程师。招聘条件是:至少精通一门编程语言,C/C++、VB或者Java;至少掌握一种数据库软件;出色的英文读写能力……虽然缺少软件“蓝领”,但是,却没有一家企业说:我要招聘软件工人。甚至,有些人就把这些懂C++和数据库软件、英文出色并且怀揣一堆各种软件认证证书的本科以上学历者称为软件“蓝领”——试问,在哪个行业有这么出色的“蓝领”?
制造业的流水线上,“蓝领”工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准确地完成着指定的工作,他们的工作非常机械、非常简单。在笔者看来,软件行业更缺少能把整个开发工作简化成若干环节的人,如果能用最直观的语言来编写程序,软件“蓝领”自然有了用武之地。如果不用C/C++、VB或者Java来编写程序,假如能用中文版的WORD来写程序,软件“蓝领”自然就会多起来。
一个行业,如果希望在流水线上做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必须要有流水线的设计者和规划者,还得有很多“拉长”——某一条流水线的“班长”,然后才是“蓝领”工人。对应到软件行业,应该先是“金领”和“白领”,然后才是“蓝领”。虽然有很多人呼唤“蓝领”,但本质问题是:这个行业还没有足够的“金领”和“白领”,并且,这个行业还不具备将整个生产过程规范起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