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技小组委员会第43届会议2月20日至3月3日在维也纳召开。这次会议议题主要包括联合国空间应用方案、借助空间系统的远程医疗、借助空间系统的灾害管理支持帮助等10项内容,其中,借助空间的灾害管理支持帮助是中国代表团重点参加讨论的项目,也是本届会议最令人关注,也最富有成效的议题。
近年来发生的南亚大海啸、智利大地震和美国卡特琳娜飓风等自然灾害,突显了借助空间资源建立天基减灾和灾害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仅要建立区域的天基减灾系统,而且要建立一个综合的全球系统,以便在世界范围内最大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将灾害管理与各成员国的需求和能力紧密结合,缩小现有空间数据和技术条件的差距,促进利用各成员国当前和未来的空间系统为全球减灾和灾害管理服务。
据参加本届大会的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刘小红处长介绍,为落实1999年联合国第三次外空大会的决议,2001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技小组委员会设立了由中国、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借助空间系统的灾害管理支持帮助”行动小组。该小组在2004年向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技小组委员会第47届会议提交了工作报告,提出了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国际空间技术减灾协调机制(DMISCO)的建议。2005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技小组还成立了特设专家组。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通过特设专家组提交的建立DMISCO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争取使DMISCO项目能够提交到下届联合国大会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2/3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近半数的城市处在地震带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进入新的灾害多发期,重大灾害事件不断出现,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的数据,中国每年受灾人口高达2亿,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最高达到5%%。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已积极参加了诸多国际空间系统减灾项目,如国家航天局已正式申请加入国际“重大减灾合作宪章”,并将提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和风云气象卫星资源的数据支持。
空间技术在我国的灾害动态监测、灾害应急响应、恢复重建,以及制定减灾发展战略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一个空间大国在国际减灾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各项活动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已决定建设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在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和动态环境与灾害监测的同时,使其成为亚太区域减灾机制的平台。我国于2005年发射了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并加入了国际卫星减灾网,2006年还将发射环境和灾害监测卫星。
中国在本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技小组委员会专题会议上,积极支持建立国际空间技术减灾协调机制,并承诺要为亚太地区和其他区域的自然和技术减灾与灾害管理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许多与会国家代表对中国在包括国际减灾方面所体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表示赞赏,诚如中国代表团首席专家李传荣研究员所说的:空间技术减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空间技术大国应当承担的义务,就像中国在南亚大海啸中的表现一样,应把“减灾外交”提到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