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由于信息不畅,农户往往对市场中农产品需求变化了解不多,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使农民增收缓慢。一直从事信息产业工作的王福强代表说:“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是市场信息不够畅通,买卖双方还不能实现有效的双向交流,农产品还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
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建立起了皮毛、辣椒、家具、中国板栗采购网,通过网上交易为本地的优势产品建立起找到了销路,有的甚至还进入了国际市场,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信息化,既可以使农民贴近市场,了解第一手市场信息,又可以利用市场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王福强说。
“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将促进改变目前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与观念。农村的信息化,将为农村社会的信息流通、科技普及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因此,应通过农村信息化来弥合城乡信息不对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王福强分析道。通过调查,他发现制约农村信息化因素有三:一是政府在农村化建设上政府的投入的资金少,渠道少,办法少,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还有待加强。二是现有网络成本和门槛过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较低,农民难以承受较高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而针对农村的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造成农民实际运用的困难。
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化应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并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系列化硬件产品,使农业生产能尽快吸收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满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这说明国家高度也重视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鉴于此,王福强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两个应对措施“一是利用现有网络和技术,开展一些适合农民需求的多媒体交互服务;二是建立起贴近当地实际的农业信息资源中心,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市场信息。”他希望,通过农村信息化,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将农民与农业技术专家联系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更准确的的市场信息,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