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糖尿病激增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王朝养生·作者佚名  2011-1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遗传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有关,欧美等国家白种人糖尿病的血糖高患病率为3%~10%,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印度及中国移民的患病率可达15%~20%。中国人可能属于易患糖尿病的种族。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则约有25%患病。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我们常说,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得糖尿病的内因和基础,而环境因素则是得糖尿病的外因和条件,是发病的诱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内因和基础,还不一定会得糖尿病,只有有内因又有外因的个体,才会得病。

2.平均寿命延长

随着年龄的老化,胰岛分泌功能逐渐衰退。因此,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解放前,我国人均寿命为40岁,而目前人均寿命已超过了70岁,其中60岁和80岁以上的人口分别超过了10%和7%。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糖尿病病人剧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

4.不健康生活方式

相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知识滞后,餐餐肥甘厚味,出门以车代步,加上热量摄入过剩,运动量严重不足,以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心理应激增加,这些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5.肥胖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与糖尿病有很大关系。肥胖者体内的脂肪总量增加,而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使之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抵抗降低,最终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90%的成年糖尿病病人都属于肥胖体型。

专家提醒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往往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的较少,而且也不注意有关糖尿病方面的自我保护。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认为,反正自己家族中没有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离自己远着呢。不注意吃喝,不锻炼身体,任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发展,结果反倒成了家庭中第一个得糖尿病的人,从此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算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了。这也是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的例子之一,但是只要选中合适合理的用药方式与饮食方法糖尿病人是完全可以像普通人那样颐养天年的,比如使用Medistar公司研发的抗性膳食纤维唐乐敏, 大家可以百度搜索下唐乐敏是一种功能性食品,具有82%以上高纯度的抗性膳食纤维。服用16g,四小时内受试组的平均血糖下降32%,血脂下降26%。持续4周后,平均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了33%,提高效率是普通增敏药物的4到8倍,而且不产生耐药性。唐乐敏使得糖尿病防治从被动的膳食控制发展为主动的膳食干预。 唐乐敏特膳,从膳食控制到膳食干预,是糖尿病防治领域的一大突破。给众多患者带来希望。膳食控制是被动的防治行为,用来减缓糖尿病的发展进程;膳食干预是主动的防治行为,除了降低血糖血脂,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根本上改善糖、脂的代谢混乱,从源头降糖,为胰岛减负

所以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不必忧心忡忡,无糖尿病家族史者也不能掉以轻心,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但又是可以预防的。

“病从口入”,现在的糖尿病向普遍化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就是过度的饮食造成的

导致糖尿病激增的因素是:

1.贪吃,尤其高能量的食物(动物脂肪;糖类淀粉类食物).

2.无锻炼,平时吃了就坐或睡

3.暴饮暴食

4.遗传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