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老师:我每天都要闹肚子一次,医生说是肠胃炎。吃了好多药物,总是吃吃好好,反复发作~不敢喝酒了还是犯》到底如何是好啊~~!!
肠胃保健之道
其实想要摆脱消化不良、肠胃不舒服的症状,并非是件难事,因为引起上述情形出现的原因,多数是生活不正常和饮食习惯不佳所引起的,因此你只要利用下列几种简单的方法,便可缓和且改善肠胃不适的症状。
1. 减少每次进食的份量
尽管大家都习惯於一天三餐的进食方式,但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应该是少量多餐,这样可避免大家刻意在三餐时,挤下过多的食物,导致肠胃来不及消化的情形发生。
2. 不在进食后立即睡觉
吃完饭后就立即入睡,不但是导致肥胖的主因之一,也相当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刚吃完东西时,如果就难以抵抗周公的邀约,建议你不妨还是忍忍、撑撑。若真的受不了时,记得要将枕头垫高些,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荷。
3. 清淡的饮食
所谓清淡的饮食,倒不是完全不吃含油脂的东西,而是必须平均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让肠胃消化运转时,能不需一次承受过多的压力。
4. 小心药物的副作用
许多药物都有引发消化不良的副作用,如:阿斯匹灵、抗生素、维他命C、避孕药等。因此,在服用药物时,除了必须遵循医生的指示外,也要注意服用过量的问题。
年假将至,返乡的人潮一波波,为的就是赶回家围炉吃团圆饭。吃,是中国人过年的重头戏。多样又多量是年菜的通则。再加上应景的糕点、甜食和酒品,使得我们的肠胃负担比平时增加许多。此外,随着休闲观念受到重视,这时节利用长假外出旅游的人口大增,外食的比例相对升高,由于以上两大原因,造成过年期间饮食有几项特色:
1.油脂太多:大部分的年菜在选材及烹调的过程中,免不了煎炒炸,高油高脂在所难免。拜拜的祭品,为了保存,常常油炸。年菜里面,少不了煎鱼和蹄膀;炸年糕、炸春卷以及外食常带的西式快餐炸鸡薯条都是高脂食品。
2.盐分过高:腌渍的食物盐分比平常高,卤味因取用方便,正是过年常吃的菜色。中式餐饮,除了烹调用盐,上桌还搭配沾酱,举凡酱油、蕃茄酱、辣椒酱、盐份都高。外食为了增加口感,也常重咸加味。
3.糖分过高:年节特有的点心都是甜食,例如汤圆、年糕、待客的饮料、糖果,糖分当然高。外食的饮品,果汁、汽水、蛋糕都是甜食。对健康的正常人已经无益,对糖尿病的人更是有害。
4.人工添加物过多:腌制食物如香肠、火腿、蜡肉,为了保鲜,常添加防腐剂。鱼丸、甜不辣也含人工添加物来增进口感。外带的快餐免不了色素、抗氧化剂等成分。到餐馆外食,为求味浓刺激食欲,调味料用得相当多。
了解过年期间饮食的特色,明智的消费者应该懂得如何避免营养失衡。建议您,新鲜健康自然的食物,少油少盐少人工添加物,是所有的人都适用的最高指导原则。
原本患有特定疾病的人,肠胃保健更形重要。
1.糖尿病:对含糖的零食和饮品,勇敢说「不」。避免血糖值升降变动太剧烈。年假期间,心情容易松懈,提醒您,持续监视血糖值。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饮食最不利。
2.心脏血管疾患:饮食以清淡为宜,冬季容易血液循环障碍,高胆固醇及过咸的食品要忌口。浓茶、咖啡加上熬夜打牌,总是兴奋过度之后,接着疲劳过度,最不适宜。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也是过年好发的疾病。寒冬里吃麻辣锅,从贲门、幽门一路辣到肛门,就可能因肠胃出血跑急诊室了。咖啡、酒精、太酸太刺激的食物都不好,油炸、干果及糯米食品容易胃胀,也不宜多吃。香烟中的尼古丁会阻碍胃壁修补,能免则免。
4.皮肤过敏:海鲜尤其是甲壳类海产容易引起荨麻疹。曾有过敏经验的人,应清查自己发作过敏前所吃的菜单,重复几次就能找到过敏原。
5.上呼吸道感染:近来流行性感冒盛行,病毒感染首重补充水分和休息。喉咙痛的患者少吃煎炸食物。咳嗽的人少吃冰冷食品和太甜的饮料。
6.肝病:肝炎和肝硬化不应喝酒,以免伤害肝细胞,失去彩色人生。
7.胆固醇过高:虾蟹等甲壳类海产、鴳鹑蛋、猪脑等食物,胆固醇含量高,宜减少。
8.肾脏病:为免水肿,应降低盐分的摄取。高蛋白质食物也增加肾脏负担,应减量。
9.痛风:肉类之中的红肉部位及动物内脏,容易导致高尿酸,再加几杯烈酒下肚,痛风就发作了,要小心。
对于出门远游,尤其是到国外热带地区观光的人,应注意「旅游者腹泻」症候群。症状常发生在到了陌生地区七天之内,包括腹部绞痛、厌食、恶心和轻度腹泻。此病形成的原因并非食物中毒或病菌感染;而是因为每一个地区都有常见的微生物群。长年居住该地的人们肠道中的正常菌丛已经适应环境,而外来的观光客对该地区的细菌群没有抗体,所以这些原本不会致病的细菌,经过饮水和食物进入观光客的肠道中,扰乱了肠内菌丛的生态平衡,因此造成肠胃不适的症状。虽然通常腹泻不严重,但是老人和小孩容易产生脱水的并发症。因此建议您到环境卫生较差的地区旅游,宜饮用罐装饮水。
到医院检查 进行确诊 配合医生治疗
对于你说的肠胃炎
我出一个方你试试
党参10g 黄连3g 黄芩10g 干姜6g 生姜6g 半夏15g 炙甘草6g大枣4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