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血糖一直比较高,但是还不是糖尿病,有时候高有时候不高,我想问问平时可以吃降糖药吗?是坚持吃还是血糖高的时候吃,血糖低的时候不吃?什么降糖药适合我母亲?
老人血糖高,但不确定有糖尿病,可做一下血糖检查,如空腹血糖≥ 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0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
对于血糖不稳定,或轻度糖尿病,主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
1、控制饮食: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基本疗法。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对于轻型病例,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一般每日主食控制在6两左右,不足部分以蔬菜补充。主食中应增加豆类,副食品也应增加豆制品,以减少糖类摄入。
2、增加运动:
除饮食控制外,还要适当运动,促进糖的利用,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
3、减轻体重:
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控制体重可有效减轻胰岛负担,有利于糖尿病的恢复。
二、药物治疗选择:
老年轻型糖尿病,可在控制饮食基础上,加服小量降糖药物,如:
1、二甲双胍: 0.25 2~ 3次/日,饭后服,无明显副作用,不引起低血糖,尤适宜较肥胖患者;
2、拜唐苹:无低血糖反应。
3、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诺和龙)0.5mg 餐前15~30分服,特点:进餐服药,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避免药物性低血糖发生。
以上药物可先选择一种,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并定期复查血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与治疗方案。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可联合用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是最安全的,网上评论部可取,希望老人家早日康复。
不诊断糖尿病就暂时不吃药。要通过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来看看血糖能否得到控制
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养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引起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等脏器的慢性损害,功能减退和衰竭.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什么?
南方中药港 2007年7月19日:在胰岛素及抗生素应用以前,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及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自1921年胰岛素应用于临床至今已近80年,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剧减少,大幅度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与此同时,在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左右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的患者逐渐增加。其中糖尿病性心脏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在美国据Joslin clinic的统计(1966—1968),糖尿病因心脏病死亡者占54.6%,脑血管病死亡者占10%,肾脏病死亡者占8%,包括其它血管损害死亡共占74.2%。在日本1971—1980年9737例糖尿病死亡调查,脑血管障碍死亡者占16.4%,糖尿病肾病死亡者占12.8%,缺血性心脏病死亡者占12.3%,其它血管损害死亡共占41.5%。我国虽没有糖尿病死因的全国统计,但据北京协和医院1953—1977年174例死亡糖尿病患者统计,死于心血管病40例,占23%,死于肾功能衰竭17例,占9.8%,死于脑血管病41例,占23.6%.
n 中新网2月10日电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北荣总医院证实,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台湾股市名人黄任中今天上午病逝,享年63岁。黄任中在去年10月23日因糖尿病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检查出一身都是病,院方多次发出病危通知,最后死于多重器官衰竭.
n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蒋经国先生,服用单一降糖西药和盲目控制饮食来控制血糖。虽然他身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集权贵于一身,接受“盟友”最先进的西医治疗,世界顶级的糖尿病专家会诊,但采用的却是错误的治疗手段治病,也难逃最后死亡的厄运。1988年1月13日,在接受了最先进西医治疗的蒋经国先生,还是死于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害
1:病痛:控制饮食的痛苦,长期治疗的痛苦. 2:经济上的花费好几千元/年. 3: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整天疲惫不堪,力不从心.4: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痛苦.加速衰老,影响寿命.
中国糖尿病患病为何多?
1遗传因素,基因 2经济发展.吃在首位. 3平均寿命年龄延长.
4医疗技术的提高,检测发现及时 5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无知,饮食不科学,运动少.
糖尿病的种类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多见儿童,是因胰腺中的β细胞受损所致
原因1.遗传因素:基因. 2.病毒感染:感冒,腮腺炎,水痘,麻疹
3.环境中的化学物:杀虫剂 4.β细胞的抗体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原因:1.胰岛素分泌量不足.
2.胰岛素的感受体失灵:脂肪过多所致.
糖尿病的症状
高糖引发典型症状:
1、口渴,头晕,疲乏. 2、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
并发症:
1、免疫力下降,感染. 2、皮肤瘙痒,尤其外阴部. 3、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 4、视力下降,致盲 5、末梢神经炎
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糖尿病症状+随机时间血浆糖≥200mg/dl
(11.1mmol/L)
空腹血浆糖≥126mg/dl(7.0mmol/L)
OGTT2h血浆糖≥200mg/dl(11.1mmol/L)
如何预防糖尿病
多懂一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少吃一点:科学饮食,少量多餐.
勤动一点:增强体质,控制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M)平方X(20女,或21.5男).放松一点:以快乐心情面对生活
糖尿病的饮食营养调理
1:通过12经络检测仪检查,制定科学有效方案,
2:每年2到3次健康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