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天刚14岁生日。
是这样的,两三个月前左右,我在车站等车上学,突然觉得眼前的景物颜色都是黄色的,而且天旋地转,然后突然就晕倒了,但是过一会儿,眼前的景物又清晰了,我还能站起来走回家呢。所以后来也没太在意。但是从那以后,我就经常会头晕,但都是几秒钟的事情。每次蹲下,然后站起来之后,就晕几秒。坐下来后,再站起来,也会晕几秒。有时候就站着,也会这样。我之前以为是短暂的脑充血,大脑缓不过来,是正常现象。但后来我就觉得不可能那么频繁吧。我朋友说我是贫血,可是我平时也吃很多有糖分的东西呀。由于家庭的环境不太好,去医院做全身检查费用太贵了。就只好上网求救了,希望有哪位高人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贫血不是吃糖酒可以,一切原因还是自己的营养不均衡不协调,主要是自己平时饮食上有问题,人常说:病从口入。说的一点都没错,你需要调一下就可以了,身体里面缺铜和铁元素,但是你不能买单个的营养元素来吃,一定要均衡的吃,不然你铜和铁补好了,而又缺锌的流失······这样的补充方法是不科学的,循环式的补充永远达不到补充的目的,所以要全面的补充。但不是要你买所有的营养元素来补充,一定要选好产品来吃。
可能是癫痫,你上网在百度百科里再仔细对照下症状,问下你爸妈有这种症状没,
晕厥的常见病因主要有:
一、反射性晕厥 常见于单纯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减压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排尿性晕厥、吞咽性晕厥、咳嗽性晕厥、仰卧位低血压性晕厥。
二、心源性晕厥 常见于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病态窦房结合征及传导阻滞;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征、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末闭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左心房黏液瘤及左心房血栓形成等。
三、脑源性晕厥 常见于脑血管疾病、窒息高血压病等引起的脑局部供血不足;神经组织本身病变、颅内损伤中毒等。
四、其他原因 如过度换气综合征、低血压、低血糖、严重贫血、哭泣性晕厥等。
虽然家庭环境不太好,医院检查费用也太贵,但是,你只有14岁,有病一定要治,不然会影响到你的一生。对父母说一说,他们再难一定会支持你去看病的。(yuan_t)
你这是“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心源性晕厥。
建议去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
推荐百度百科词条,供你了解:
体位性低血压
百科名片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分为突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突发性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是直立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继发性多见于脊髓疾病,急性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内分泌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镇静药之后。
病理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老年人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也会减少,交感神经增强,可使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升高。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处)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以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力较差,可能与其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有关。因此,任何急性病导致的失水过多,或口服液体不足,或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以后,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站立后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治疗
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反复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以便明确诊断,对症治疗,避免因晕厥给病人带来不良影响。 体位性低血压除病因治疗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饮食,补足营养,避免饮食过饱或饥饿,不饮酒。 (2)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3)症状明显者,可穿弹力长袜,用紧身腰带。对少数慢性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也可给药物治疗,如中药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并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即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动作,即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从而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四类:(1)抗高血压药:以胍乙啶和神经节阻断药最常见,其他还有肼苯哒嗪、双肼苯哒嗪、优降宁和α-甲基多巴等。这类药物都能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2)安定药:以肌肉或静脉注射氯丙嗪后最多见。氯丙嗪除具安定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它们作用在血管的α-肾上腺素受体 (收缩血管的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4)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所以,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必须提高警惕,注意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预防的方法有: (1)告诉病人应用此类药物后不要突然站起,最好静卧1~2小时,站立后如有头晕感觉,应继续卧床休息。 (2)用药后,夜间起床大小便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夜间最好不入厕大小便。 (3)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该注意避免。清晨起床时须加小心。 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立刻将病人抬放在空气流通处,或将头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病人一般很快苏醒。对发作持续较长而神智不清楚的病人,可针灸百会、人中、十宣,必要时皮下注射升压药。由氯丙嗪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禁用肾上腺素,因为肾上腺素具有 α作用和β作用,而α作用可被氯丙嗪所阻断,β作用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引起某些血管扩张,使血压进一步降低。此时可选用单纯兴奋α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如美速可新命,或新福林等,但纠正血压效果也不可靠。
预防
想要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首先强调的还是控制血糖达标,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定期筛查并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监测血压变化。其次是合理饮食,避免饮食过饱或饥饿,进餐后不宜立即起立和从事体力活动。不饮烈酒,可适当饮用少量葡萄酒。平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耐力制订锻炼计划,坚持运动,增强体质。多饮水可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压。活动后出汗较多时,注意盐和水的补充。还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在起立或起床时动作应缓慢,做些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有助干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站立时做交叉双腿的动作也有助于增高血压。
你的粘膜和肤色会不会比较苍白,经常伴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如果是的话,那就很有可能是贫血啦!这样的话,就应该注意饮食营养要合理,食物必须多样化,不要偏食,要富有营养及易于消化。饮食应有规律、有节制。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大米、苹果、绿叶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