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花疮”是什么病,表现如何,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病?
翻花疮 :
根据《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反花疮候》记载原文曰:
三十四、反花疮候:
“反花疮者,由风毒相搏所为。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便生恶肉,渐大有根,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因名反花疮。凡诸恶疮,久不瘥者,亦恶肉反出,如反花形。”
翻花疮是因肝虚血燥,邪毒结聚皮肤,逐渐恶变而成。以生疮溃后胬肉突出,其状如菌,生长迅速,损破后流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鳞状细胞癌。
[诊断依据]
1.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
2.好发于头面、下唇、颈和手背等处。
3.损害初起时为疣状角化斑片,或淡红、淡黄色结节,数周或数月后溃破,形成溃、疡,基底坚硬,边缘高起,表面如乳头状或菜花样。
4.发展迅速,破坏性大,常转移。
5.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棘细胞瘤性增生,早期有角化珠,核分裂多见。常根据瘤细胞浸润深度,角化珠多少及异形细胞数量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
[鉴别诊断]
1.下疳:主要发生在阴茎及女阴,其次肛周,色泽红赤或晦黯,多由染上淫毒之气而发病,有传染性。
2.角化棘皮瘤:生长迅速,但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在6个月内,自行消失,组织病理检查可作出鉴别。
[辨证论治]
1.风毒蕴肤证:原患疮久不收功,胬肉外翻状如头大蒂小的菌,色暗,时流腥臭脓水。治疗以疏风解毒为主。
2.肝郁化火证:皮损干涸,痂皮固着难脱,疮形如堆粟,在发怒或抑郁时病情明显加重或恶化。治疗以清肝解毒为主。
3.气虚毒滞证:疮面板滞少生机,色泽晦淡,疮溃似岩石,常流稀薄腥臭脓水,疲惫无力,食少无味,面目浮肿。治疗以扶正固本、托毒外出为主。
4.肝虚血瘀证:疮面久不收口,暗淡色滞,流稀薄腥臭脓水,头晕眼花,肌肤甲错,舌淡紫或有瘀点,脉细涩。治疗宜化瘀养肝。
5.肝肾亏损证:肤色灰褐或灰黑,恶肉难脱,稍有触动则污血外溢,低热不退,头晕目涩,形体瘦削。治疗宜滋肾养肝。
整理参考于《数字中国网》
据《外科正宗》 > 卷之四\杂疮毒门记载:
“翻花疮第四十九
翻花者乃头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若菌,无苦无疼;揩损每流鲜血,久亦虚人。以津调冰蛳散遍擦正面,上用软油纸包裹,根蒂细处用线连纸扎紧,十日后其患自落;换珍珠散掺之收口。又有根蒂不小,如鳖棋子样难扎,以前药搽上,用面糊绵纸封上二重,用心勿动,亦以十日外落之,掺珍珠散。”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反花疮
病名。以其疮之呈翻花状者,即翻花疮,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论曰:“反花疮者,由风毒相搏所为,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便生恶肉,渐大有根,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因名反花疮。凡诸恶疮,久不瘥者,亦恶肉反出,如反花形”。或因肝火血燥生风所致,证见疮面胬肉突出如菌,疮根小而疮面大,痛痒不甚明显,然若触损疮面则易并发流血不止之症。治宜养血疏肝化瘀,内服可选用逍遥散,外治则宜千金散敷贴以腐蚀之,或用平胬丹掺疮,外贴膏药。多系皮肤癌或其他恶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