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摘要: 抗精神病药物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形式有很多种表现,主要表现为抗多巴胺能、抗肾上腺素能和抗胆碱能作用。这里介绍一般常见的副作用。
(1)锥体外系副作用。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可以分为四组,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发生在治疗刚开始时即很快出现,多发生于年轻的病人。据观察大多数病人是在使用丁酰类、哌啶类、噻嗪类药物之后发生,其主要特征是斜颈、吐舌、面肌痉挛和角弓反张,临床特征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做作样行为。不能静坐,出现躯体无法自控的活动,伴有心情厌烦的感觉,无能力保持安静。这经常发生在治疗进行1~2周之后,抗帕金森症药物常常不能控制症状,一般需要减少精神药物的剂量。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帕金森综合征,其特征是当病人步行时运动缓慢或不能,而且面部、全身僵硬、粗大震颤,屈曲体位等,严重者可出现慌张步态。这一症状群一般出现在服药几周之后,然后又开始逐渐减轻,甚至并没有降低药物的剂量也逐渐减轻;也可以被抗帕金森症药物有效地控制。但作为常规来使用抗帕金森症药物预防这类症状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这种副作用,相反,常规使用会增加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可能性。迟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它不像其他的副作用,即使停药也常常不能好转,是以咀嚼、吸吮肌的运动,面肌和舞蹈样运动为特征的。常常可以影响面部活动、肢体运动和吸吮进食,偶尔在不服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中也可以见到,但是在大剂量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中这种症状是非常多见的,女性病人和伴有弥漫性脑损害的病人极易发生此种症状。停药后大约有半数病人的症状可以逐渐消失,据估计在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中这种症状群出现的频率为20%~4O%。无论发病率是否准确,这种症状群的存在均提示要防止长期大剂量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2)抗肾上腺素能副作用。这一副作用包括体位性低血压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鼻黏膜充血和射精抑制。肌内给药尤其容易引起低血压反应。老年病人无论什么样的给药方式都容易引起此种副作用。
(3)抗胆碱能副作用。这一副作用包括口干、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便秘、出汗减少、视物不清和青光眼加剧。
(4)其他副作用。心律失常偶有报道,心电图改变是较多见的,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T波模糊。药源性抑郁也有发生,但是评价较困难,因为不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抑郁的表现。某些病人当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丙嗪时可以出现体重增加,在某些女性病人中可以诱发乳溢和闭经。老年病人中体位性低血压是一个严重的副作用。某些噻嗪类药物尤其是氯丙嗪能够增加癫痫发作的程度。长期的氯丙嗪治疗可导致对光过度敏感,皮肤、角膜和晶体的色素沉着。这些药物目前还未发现致畸胎作用,然而在妊娠妇女还是慎重使用为妙。
1)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①过度镇静:表现为无力嗜睡,多见于治疗开始,以后可逐渐产生耐受。药物种类中典型抗精神病药低效价类和氯氮平较常引起,与剂量及个体反应也有关系。产生机制与抗精神病药阻断α1受体与H1受体有关。治疗早期通过缓慢增加剂量使患者逐渐产生耐受和适应。
②药源性精神障碍
a 意识障碍:约1%~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不等。表现为定向力障碍,行为无目的,表情茫然,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或冲动行为,可伴脉速,出汗,构音不清等。症状多见于午后或晚间明显。多见于以下情况:治疗早期快速增加低效抗精神病药剂量,大剂量用药,合并三环类抗抑郁剂或抗胆碱能药,老年人或原有脑器质性病变者。其发生机制与药物的中枢抗胆碱作用有关。
b 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原有精神症状基础上又出现焦虑、激越、敌意、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等。以服用抗抑郁药及高效价药物或原有脑器质性病变者多。多见于治疗早期,多为一过性,发生机制不清。
c 药源性抑郁状态:表现为焦虑,烦躁,消极悲观,情绪低落,自责自罪,甚至自伤自杀。以典型抗精神病药较常引起,凡治疗中出现无明显原因的情绪抑郁,均应想到药物引起的可能。
d 强迫症状: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和利培酮可使强迫症状加重。其产生机制与阻断5-HT2受体作用较强有关。
e 紧张综合征:多由高效价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与剂量较大有关。表现为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肌张力增高,吞咽困难,可出现腱反射亢进,膝踝阵挛,震颤,低热。
(2)锥体外系反应
较常见,有五种不同表现形式。
①急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个别肌群持续痉挛,以面、颈、唇及舌肌多见。眼外肌痉挛可表现眼球上翻,凝视(动眼危象)。面部表现肌群痉挛,可表现为口眼歪斜,张口,伸舌或卷舌。其他肌群受累可出现斜颈,言语和吞咽困难,扭转性痉挛,角弓反张等,以高效价药物较常引起,青少年男性多见。常发生于治疗一周内。
②静坐不能:表现为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不能坐定,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患者主观感到受一种内部力量驱使,身不由己地动来动去。
③药源性的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为动作迟缓,肌肉强直,震颤,姿式反射减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少动,动作笨拙,迟缓,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面部缺乏表情,躯干出现每秒4~8次的静止性震颤,吞咽或反射减弱,可出现后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为流涎、多汗、皮脂溢出。
④兔唇综合征:表现为口周每秒4~7次的节律性震颤,出现时间较晚,属于药源性帕金森氏征的一种类型。
⑤迟发性运动障碍:长期服药引起,一般3~6 个月后发生,老年较易发生,表现为口舌颊不自主运动,喉肌受累可出现不自主运动或影响正常发育。四肢可表现为舞蹈指划样动作,捻丸运动,双上肢反复伸展动作和下肢反复交叉等,各种不自主运动具有刻板重复性。
(3)惊厥和肌痉挛:抗精神病药能降低抽搐阈值,诱发癫痫发作,低效价者,特别是氯氮平较易引起,可在开始几天、几周发生,或在加药过程中或停药时产生。
(4)植物神经副反应:药物抗胆碱能作用可引起口干,鼻腔、皮肤干燥,心跳加快,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射精困难,记忆障碍等。
(5)心血管系副反应
①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时,出现头晕、眼花、脸色苍白,脉速,可引起晕倒、摔伤、休克。服低效价药物、年轻体弱者、原有动脉硬化者易发生。
②心电图改变:表现为心率增加,QT间期延长,ST段降低,T波低平。
(6)肝脏的副作用:轻者表现为一过性GPT增高。重者出现胆汁郁积性黄疸,伴厌食、恶心、呕吐、腹胀。以氯丙嗪引起多见,一般在用药一月后产生。
(7)造血系统的副作用: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对白细胞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极少出现粒细胞缺乏症,以氯氮平、氯丙嗪较多见。青年妇女,原来白细胞偏低,或伴有其他内科病者较易发生,发病时可急可缓。多在治疗前6~12周出现,与剂量无明显关系。
(8)皮肤副反应
①药疹:是一种过敏反应,轻者在颜面、颈部、四肢、躯干出现红色斑丘疹,发痒。重者连成一片,甚至发展成剥脱性皮炎。
②光敏性皮炎:表现为身体暴露部位受日晒后出现红斑、丘疹,有痒、灼热感。
(9)恶性综合征: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高热和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