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从出生到现在1岁,白天耍得开心,但每天晚上哭,要闹上2—3个小时,看过无数次医生,说缺钙,查微量,结果什么都不缺,医生喊做脑电图,不知道该不该做。请问我家宝宝到底怎么了?
没关系啊。小孩子都这样,过段时间就会好的。
不需要做检查。
晚上哭可能是宝宝缺乏安全感。多安慰他,应该会慢慢好的。还有白天不要看那些打打杀杀的电影。
你家宝宝脑子没问题,根本不需要做脑电图,如果是脑子的问题,就不会只是在夜间哭闹了。应该在晚上观察一下肛门或化验一下大便,宝宝是不是有蛲虫,如果有蛲虫,宝宝难受,肯定要夜哭。提供下面的资料供你参考:
有些小孩每天白天精神很好,但一到了晚上却总是哭个不停,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夜啼症”,俗称“夜哭郎”。小儿夜哭必有原因,父母应根据小儿不同的哭声及其他表现来分析、寻找原因。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饥饿与尿布潮湿:年轻的父母由于白天过度劳累,常常是夜睡过深,不易醒来。幼儿夜间饥饿、尿布潮湿时,多由大声啼哭来唤醒妈妈,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导致夜啼症。由饥饿引起的,小儿常在啼哭的间歇有吮吸动作,只要喂奶,哭声即止;由尿布潮湿、体位不适所引起的,条件改善后,啼哭随之停止。
(2)佝偻病:由于缺乏维生素D致使钙、磷代谢失调,血钙降低,医学上称为低血钙症。由于血钙低使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孩子轻则表现为烦躁、哭闹、磨人、发惊,重则可发生抽风。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就应当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是否得了这种病,如果诊断明确就要及时进行治疗,肌肉注射维生素D3或D1,同时服用钙剂。平时要让孩子多晒太阳,因为紫外线可以使皮肤自动产生维生素D。
(3)蛲虫症:蛲虫是一种肉眼能看到的形状象线头的寄生虫,它的生活方式是每晚从肛门爬出,在肛门周围产卵,引起肛门奇痒,孩子因瘙痒而将虫卵留在指甲沟里,然后再经口吃进消化道,因此能在消化道无限循环,不易治疗。家长可以在夜晚等孩子睡着以后观察孩子的肛门,如果发现有小白线虫,就能明确孩子哭闹的原因。治疗方法是勤洗勤换内裤、被褥,每天洗屁股,肛门周围可以涂蛲虫药膏,也可以服驱蛔灵驱虫,但要是只涂药吃药不采取其他的措施效果是不好的。
(4)睡眠习惯不良:如果可以除外上述夜啼的原因,就可以考虑这个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良好的习惯及条件反射动力定型尚未形成,这是一种小儿神经系统不成熟的表现。应当耐心细致地安排有规律的生活日程,使孩子白天多活动少睡眠,睡前不要逗孩子玩得太兴奋,临睡前把好大小便,室内温湿度要适宜,服装应柔软,被褥不应过厚或过薄。总之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可以遵照医嘱服少量镇静催眠药,目的是促进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当然不宜常服或大量服用。
【病理】
夜哭是指婴儿在白天嬉笑如常,能够安然入睡,入夜则哭闹不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少则几日,多则经月的现象。小儿夜哭的原因有多种:腹部受寒、突受惊恐、体质虚弱,或因营养过多、运动不足、怕黑暗等等。这大多由于白天睡眠饮食无规律、生活习惯不良形成的。
【症状】
面赤唇红,小便短赤,或手足冰冷等。
【宜与忌】
1.注意小儿冷暖,不要让小儿吸入寒冷空气,凉着腹部。
2.加强小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免受惊吓。
3.注意小儿营养及运动,增强小儿体质。
4.养成孩子良好的进食和休息习惯。
【名家妙方】
1.莲米(去皮的)20克,百合20克。共炖成糊状,白砂糖拌食,每日1~2次。健脾养阴,清热除烦。
2.丁香3粒,米饭适量。丁香研末同饭捣作饼,贴小儿肚脐。温中散寒。
3.砂仁6克,生姜6克,灶心土20克。水煎服。温中健脾和胃。
4.葛根粉7~8克,放入热开水里,使其溶解,再加入蜂蜜适量,趁热服。
5.地龙5~7条。剖腹洗净加冰糖适量炖服,1日1剂。清热熄风定惊。
6.桂心末3克,粳米30克。将粳米煮粥,待半熟时加入桂心末,以红糖拌食,每天1~2次。温中散寒补中。
7.僵蚕3克。水煎服。祛风解痉。
8.灯芯不拘多少。烧灰,临睡时,蘸乳头上,令小儿吮吸之。连续4~5次。或灯芯草一撮煎水服。
9.蟑蜕一线煎汤频饮,确有奇效。
10.山药10克,茯苓10克。煎汤加糖调服,连服半月。健脾和中。
11.酸枣仁10~20克,糖6克。水煎服。或将酸枣仁研末,每次1.5~3克,睡前服。宁心养血安神。
12.灶心土一块。泡开水服。治小儿夜啼发惊。
13.灯芯草1克,竹叶6克。水煎服,日1剂。清心除烦。
14.麦子二钱,甘草三钱,枣子2~5个。水煎服。治小儿夜间受惊吓而啼哭不止。
15.浮小麦15~30克。水煎,代茶饮。宁心安神。
16.五倍子30克,烧存性研末,用乳母唾液调作成饼,外敷贴患儿脐部,以布缚定。连用2~3日。
17.真珠末、伏龙肝、丹砂各0.3克。麝香3克。同研如粉,炼蜜和丸如绿豆大。候啼即温水下1丸:量大小,以意加减。
18.午日红鲜花序5朵,蝉衣3个,菊花2.1克。水煎服。
19.牵牛子2个。捣碎,用水为糊。涂到肚脐上。
20.淡豆鼓、生姜、葱白,适适量。共切细以盐炒热,用毛巾包熨腹部。可治小儿受寒腹痛曲腰啼哭。
21.桃尖7节,水煎服。
22.薄荷0.9克,蝉蜕4个。焙干研末,开水冲服。
24.灯草10克,每取少许蘸香油烧灰存性,于每晚临睡前灰搽于小儿两眉毛上1次。
25.细茶叶(红茶,越陈越好)适量,嚼烂、捏成小饼状、敷在小儿脐眼上,用棉花盖上扎好。
26.陈艾15克。陈艾搓绒炒热,包扎在小儿脐眼处,每晚炒热换包1次,连包3次。温中散寒。
【中药治疗】
1.夜啼,喜伏卧,四肢欠温,少食,便溏,唇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软。可用加味乌药汤,适用于温脾散寒。
2.夜啼,啼声响亮,烦躁不安,多汗,面赤唇红,小便赤,便秘,舌尖红,苔黄,脉滑数。可用导赤散,适用于清心泻热。
3.多见于病后,夜啼虚烦,口干津少,手足心热,舌质淡尖红,脉虚数。可用归脾汤,适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4.受惊恐后夜间啼哭不止,哭声尖锐,见灯光后啼缓,舌质淡红,脉小弦。可用朱砂安神丸,适用镇惊安神。
【西药治疗】
用鲁米那可使患儿镇静。
【穴位按摩】
按揉百会十次,清肝经十次。揉小天心二十次,分阴阳五十次,摩腹五分钟。
【食疗】
1.淡豆鼓9克,黑栀仁6克。水煎服。
2.竹叶烧灰、临睡前取适量敷乳头上,令小儿吮吸,连服4~5次。
编辑提示:本站上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您去医院进行治疗,您不能凭本网站上的信息诊断疾病或开处方。
夜啼 是小儿常见的症状。
一般有三种可能:脾寒、心热、惊恐。
对症用些中药调治即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