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夏令营今年不火了

王朝养生·作者佚名  2006-08-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暑假到了,名目繁多的夏令营纷纷出笼:出国修学游夏令营、英语夏令营、亲子夏令营、科技夏令营、心理夏令营,甚至还有网上的远程夏令营。然而,在一串长长的名单上,却找不到前几年一度流行的吃苦夏令营、军事训练营。这可让上海的张女士犯了愁,想把娇生惯养的女儿送去“吃苦”,却找不到地方。 据了解,吃苦夏令营主要是通过走访偏远山区或者革命圣地,在形式上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贫苦”或只有“粗茶淡饭”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验农村生活或军营生活,在“吃苦受累”中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

这类夏令营曾在2001—2003年间走红全国,哈尔滨市一家小型旅行社在2003年推出的“暑期吃苦游”,参团人数达到800多人,2004年却骤降至200人,今年则根本无法成团。在上海,今年暑期夏令营市场上推出的“吃苦游”项目已经极少,仍门可罗雀,报名人数少到几乎无法成行。无独有偶,北京、银川、武汉等各大城市,也都传来了吃苦夏令营办不下去的消息。为什么经历了几年大红大紫的吃苦夏令营,今年却几乎淡出了市场呢?

曾经把孩子送去京郊农村“吃苦”的牟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孩子“吃过苦”后学会了洗衣服,但回到家里没几天,就又恢复了原样。这实在让家长们对这种夏令营产生了怀疑。仅靠短短几天的“艰苦生活”或一次远距离的“拉练”,怎么能解决孩子身上的“娇、骄”二字呢。这种人为炮制的挫折和实际生活中的挑战有很大的距离,孩子们知道熬几天就过去了,所以根本不可能真正起到作用。况且,由于多数“吃苦游”在农村或偏远山区举办,那里的卫生条件和安全问题也着实让家长们心存顾虑。

当然,“吃苦游”受冷遇并不意味着吃苦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不重要了。上海市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主任胡庆澧告诉记者,吃苦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不仅是孩子们必需的,而且是大城市独生子女们普遍缺乏的。不过,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教育部门和家庭的系统工程,单靠参加一两次吃苦夏令营,确实很难起到作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培养。比如,有的家长觉得一次艰苦的大考终于过去了,应该赶紧让孩子“大补大玩”。其实,这与培养吃苦精神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抛弃这种不良习惯,反而可以让孩子们更具吃苦精神和应对考试的平常心。

在暑假里,未必一定要有个吃苦夏令营,其他类型的夏令营,同样可以起到培养吃苦精神和进行挫折教育的作用。胡庆澧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选择夏令营。不管是发展业余爱好、补习功课,还是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只要抓住点滴小事,都能进行好吃苦教育。

(来源:《生命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