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血液粘稠度的话,只有检查血流变吗?
病人情况如下:40岁男性。经常头痛、发沉。
1.先查“颈部动脉”,结果:“双侧颈动脉未见明
显异常”;
2.再查“脑MRI”,结果:“脑MRI检查未见异常”
和“蝶窦腔内异常信号,建议MRI增强检查”;
3.再查“副鼻窦CT冠切”,结果:“双侧筛窦炎症
”、“鼻中隔又偏”、“大鼻甲肥大”。
基于以上检查,耳鼻喉科医生说:,正是以上第三点原因造成了头晕、头痛的现象。内窥镜手术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因为目前没有住院手术的时间,所以此事就暂时耽搁了下来。但是,头痛、头晕病没有就此休息了,还是时不时地出现。
通过查资料,又猜测:是否血液粘稠,引起了头晕呢?
所以,高分请医学达人给个大致诊断。下一步改怎么办?急等!
一、关于检查结果:
根据有关检查,考虑:
1、慢性鼻炎;
2、慢性副鼻窦炎:双侧筛窦炎;蝶窦腔内异常信号——慢性蝶窦炎?
3、糖尿病;
4、血脂报告正常。
5、血液粘稠可检查血流变,脑磁共振(MRI)不能反映血液粘稠情况。
二、病情分析:
40岁,主要症状为经常头痛、头晕、头沉等;引起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考虑为慢性副鼻窦炎所致。
另外,脑动脉硬化、颈椎病、脑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等也是引起头痛、头晕的可能原因。
1、慢性副鼻窦炎:
副鼻窦炎包括上颌窦炎、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等。
慢性鼻窦炎除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外,还有如下特点:
1)头痛,一般多属闷痛、钝痛;休息、滴鼻药、或鼻腔通气后头痛可减轻。
咳嗽、低头、弯腰、用力时头痛加重。
吸烟、饮酒时可加重头痛。
2)可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
3)可引起头昏、头沉、精神不振、易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表现。
4)头晕 步履不稳 左右摇摆 但无定向偏斜 与耳性眩晕不同。
X线鼻窦片可明确诊断。
2、脑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40岁病人,有2 型糖尿病,尽管双侧颈动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但脑动脉硬化的情况是可能存在的,另外,应考虑有无颈椎骨质增生等,引起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
因脑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等,引起脑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时,也可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
3、血粘度增高,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它通常是引起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建议:
1、进一步做脑MRI增强检查,明确 “蝶窦腔内异常信号”的性质,是蝶窦炎,还是其他异常。
2、做一下颈椎检查,除外颈椎病的可能;必要时做多普勒脑血流检查,如有脑供血不足时,应给予改善脑缺血的药物治疗。
3、到耳鼻喉科做鼻窦炎相关检查,并积极治疗鼻窦炎,观察治疗效果与头痛、头晕症状改善情况。
我首先解答你,脑MRI检查不能反映血液粘稠度的。
检查出:筛窦炎、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这些都是引起头痛的原因,再无必要做血液流变学及其它检查。
血脂正常,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已得到控制。
目前,治疗鼻部疾患,是根除头痛的唯一办法!
你说的病人情况,由于糖尿病没有服药治疗,而是靠饮食+运动,造成病人营养不足,低密度脂蛋白已经居于上限并偏高,发展下去高血脂症肯定会出现。
至于病人目前的头痛、发沉,也和这些有关系,建议还是看中医吧,能很快解决头疼、发沉的症状,也可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由于中医治疗糖尿病不严格控制饮食,所以不会出现因过分亏损而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叫我的qq.
这个最好问医生,非专业人事说了没有根据。
DI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发生于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
DIC发病机制复杂,是一涉及多领域、临床多学科的综合症,病情危重、发展迅猛,发病率较高,各级医院、各科医生都经常遇到此类疾病。
DIC病因繁多,临床表现与基础疾病有许多重叠和交叉,实验室检查迄今缺乏高度的特异性,DIC一旦发生,治疗甚为棘手,后果极为严重。临床上,大多数医师遇到DIC,往往会手足无措。
发病机制:
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力底下、器官功能缺陷、免疫力底下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变形性和流动性的科学,血液粘度是反映血液特性的一个指标。
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为最重要的体检指标。
通常化验单上的指标“不高于3mmol/L”参考值,是针对一般人群而制定的。
如果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或者是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中风的患者,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就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应该“要求更严格”。比如,这些人的LDL-C(即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指标,就不能以化验单上的“不高于3mmol/L”为标准,而应该需要低于2.1mmol/L。
考虑你的性别、年龄,估计有高血压存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也提示你有心血管疾病的现象。
胆固醇过多地沉积于血管壁上,就会形成粥样斑块,有粥样斑块的血管狭窄或破裂,就会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
预防心血管病 ,攸关性命的重要事情 。建议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