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
我儿子3岁,指诊为直肠息肉,肠镜检查表明距肛门5CM见-0.7CM带蒂息肉,表面见充血水肿,其它结肠肠腔无狭窄、无溃烂。
医院开了住院的单,儿子情绪反应很大,像这样的情况,一定需要作手术切除吗,还是可以观察一段时间。
你好!考虑孩子才3岁,-0.7CM带蒂息肉也不是很大,直肠息肉属于良性肿瘤,小儿直肠息肉很少发生恶变。但儿童肠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并非永远良性,随着肠息肉数量的增多,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增大。因此建议可观察1年左右时间,若在一年的观察期间不能消失,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原因,如进行乙状结肠镜、钡灌肠等检查,并及时手术切除,以免后患。
儿童型直肠息肉主要发生于2~8岁儿童,多数小于1cm,单个,带蒂,有时会自行脱落,因炎症和腺体阻塞潴留所致,临床上除便血外并无其他大碍。用药原则:1.单个或小息肉病例以抗生素、灭滴灵和其他辅助药物为主。2.多发息肉或临床症状重病例,用药除用抗生素外,尚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
注意事项: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应注意饮食:不宜吃酸、辣、辛等刺激性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水果、蔬菜等。
小儿直肠息肉是直肠最常见的良性腺瘤,患者以2~8岁最多。
直肠息肉多为单个,表面光滑,质地很脆,易被大便擦破而出血、溃烂。
传统观点认为儿童肠息肉常为良性,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性,不足为虑。但近来多数认为,儿童肠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无根蒂、宽基底的息肉可转变为恶性肿瘤,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增大;另外,若息肉脱出肛门外可引起出血、感染、坏死等;以及早治疗为好。
因此专家建议: 8岁以下儿童的单个肠息肉可观察1年,在一年的观察期间不消失者,应切除;8岁以上儿童的单发性息肉和8岁以下儿童的多发性息肉应在诊断明确后全部切除。
小儿直肠息肉大多为单发、位置较低,治疗并不困难,也无痛苦。治疗方法有电灼、套扎、手术切除等。大部分息肉可以采用内镜下切除,蒂细位置低的息肉,可在门诊用手法摘除,位置较高的息肉,可在镜检下用电刀切除。近年来在肠镜下,使用息肉圈套电凝切除较为普遍,效果满意。
孩子经肠镜检查为带蒂息肉,息肉较小,多为良性,因表面见充血水肿,孩子又不配合,可征求医生意见,暂缓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可给予温水加少许PP粉(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使局部保持清洁;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避免辛辣食物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适当抗生素等;并定期复查,在适当时,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你的儿子才三岁,息肉较小,我看可以观察,也许会自行脱落!
推荐一文,简明扼要,供你参考:
小儿直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小儿直肠息肉是怎么回事?发生直肠息肉该咋办?
直肠息肉多见于儿童,是良性肿瘤,小儿直肠息肉很少发生恶变。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有2~3个并发。发病原因为局部肠粘膜慢性炎性增殖,加之粪块机械刺激,使表面和腺上皮及其下方组织局限性增生,久之则形成息肉。息肉的蒂是因为肠蠕动作用,将息肉牵拉移位而形成。少数息肉的蒂,基部较广。息肉好发于直肠下段,大小不一,但直径大多数在两厘米以下。如黄豆大小,表面光滑,软,有弹性,色鲜红,但因息肉常发炎渗血,所以也可为深紫色。蒂长者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后缩回。常见症状为大便表面带鲜血。
直肠息肉,一般预后好,治疗也方便,蒂细位置低的息肉,可在门诊用手法摘除,即用食指在直肠内压迫蒂部,使蒂在顶端处断离,一般出血不多;如蒂较粗,也可用手指将息肉带出肛门外,用丝线结扎后送回肛门,使其自行脱落,位置较高的息肉,可在镜检下用电刀切除。直肠息肉即使不用治疗,大多数在10岁内也能自行脱落。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发于结肠,有恶变可能。对这种情况在医院检查才能发现,对多发息肉病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