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教一下各位中医学的前辈,中医里面说的(指患者)风盛者、挟杂湿邪者、热盛者、兼脾虚内湿者、阴虚血热者、血虚明显者、等等,都是说的什么意思呢?小弟不懂想请教各位中医前辈来解疑答惑,小弟感激不禁。
1.风声者挟杂湿邪者:风为百病之长 善行数变 风邪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六淫”中把风列於第一位。临床上风邪引起的疾病最为广泛,外感病中,风可以和多种邪气相合,如风与寒相合就成风寒;与湿相合就成风湿;与热相合就成风热等等。 指疾病变化过程中常会出现风的症状,如眩晕、抽搐,肢体震颤,麻木等。《素问 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2.热胜者兼脾虚内湿者:热胜者,阴液耗损,壮热烦渴;湿胜者,气机受阻,头痛身重,肌肉关节酸痛。如果病邪迁延,元气耗伤,气血阻滞,络脉凝瘀,则心烦失眠,关节疼痛,筋脉拘急。相当于慢性期为神经功能失调,或骨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等
3.阴虚,中医名词,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 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
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 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
体质虚衰、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
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黄褐斑、蝴蝶斑滋生;
更年期困扰;过早进入更年期;
一般多见于女仕、各种机能亢进性疾病如肺结核、长期低烧等。
中医的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外感火热之邪,饮酒过度,过食辛辣,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兼见心烦,口干不欲饮,身热入夜尤甚,舌红绛,脉数。妇女可见月经先期,量多。总之,以出血和伴见热象为诊断要点。
阴虚血热者就是患者同时便显出阴虚血热的症候!
4.血虚 中医名词。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现分述如下:
引起血虚的原因
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血虚的临床表现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血虚明显者就是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血虚症状,以血虚的症状为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