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化现象
指一、二年生种子作物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低温时期,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这个发育时段称为春化阶段。中国农民早已注意到春化现象,并应用于实践。当因自然灾害冬前未能按季节播种小麦时,采用“闷罐法”,把湿种子闷在罐里放在冷处40-50天(人工春化),春暖后播种,当年仍可以收获。
1927年苏联T.Д.李森科利用分期播种进行作物春化问题的研究,其后苏联在生产上大面积进行冬小麦春化处理,冬麦春播获得成功。他根据这些工作提出植物阶段发育假说,认为第一个发育阶段是以温度为主要因素的,叫春化阶段。春化是一诱导现象,它并不直接引起开花;有春化现象的作物,包括一年生作物、大多数二年生作物和某些多年生作物。这些作物中,髭表现出对低温的绝对需要,没有适当的低温便不形成花原基。很多种冬性一年生作物,对春化有数量上的反应,延长春化时期,可缩短这些作物到达开花的日数。
有许多作物,在种子吸水膨胀后开始萌动时被春化,以萌发早期最有效。也有些作物需要以营养体状态经受寒冷;还有些作物,茎尖分生组织是感受部位。虽然感受低温的部位随作物而异,但春化作用只发生在能分裂的细胞内。在春化过程中,如把作物放回到较高温度下,春化效应将解除。解除春化只发生在短时期的春化处理过程中,春化状态一旦完全建立,便很稳定,高温已不起作用。春化处理在生产中的应用,除为了冬麦春播外,在小麦育种、引种以及小麦夏播中也得到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