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木糖醇能够防蛀?
●木糖醇的功能
1. 木糖醇做糖尿病人的甜味剂、营养补充剂和辅助治疗剂:木糖醇是人体糖类代谢的中间体,在体内缺少胰岛素影响糖代谢情况下,无需胰岛素促进,木糖醇也能透过细胞膜,被组织吸收利用,供细胞以营养和能量,且不会引起血糖值升高,消除糖尿病人服用后的三多症状(多食、多饮、多尿),是最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营养性的食糖代替品。
2. 木糖醇改善肝功能:木糖醇能促进肝糖元合成,血糖不会上升,对肝病患者有改善肝功能和抗脂肪肝的作用,治疗乙型迁延性肝炎,乙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有明显疗效,是肝炎并发症病人的理想辅助药物。
3. 木糖醇的防龋齿功能:木糖醇的防龋齿特性在所有的甜味剂中效果最好,首先是木糖醇不能被口腔中产生龋齿的细菌发酵利用,抑制链球菌生长及酸的产生;其次它能促进唾液分泌,减缓PH值下降,减少了牙齿的酸蚀,防止龋齿和减少牙斑的产生,可以巩固牙齿。
4. 木糖醇的减肥功能:木糖醇为人体提供能量,合成糖元,减少脂肪和肝组织中的蛋白质的消耗,使肝脏受到保护和修复,消除人体内有害酮体的产生,不会因食用而为发胖忧虑。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轻工等领域。
因为木糖醇不能被细菌分解 抑制细菌及酸性物质产生
附:木糖醇的介绍
木糖醇,又称戊五醇,为糖醇(Sugar Alcohol)的一種、种,是一种可以作为蔗糖替代物的五碳糖醇,是木糖代谢的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在可从白桦、覆盆子、玉米等植物中提取,目前主要产自中国。木糖醇的甜度与蔗糖相当,但热量只有蔗糖的60%。
医学领域
牙科
由于木糖醇不能被细菌分解,利用它来取代甜品中的糖份以防止蛀牙。木糖醇产品在芬兰十分普遍,给儿童食用的糖果都以木糖醇代替蔗糖,以保护儿童牙齿健康。此外,亦有多种口香糖,如益达(Extra Xylitol®),亦采用木糖醇来提供甜味。
糖尿病
木糖醇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即可直接进入细胞,且代谢速度快,不会引起血糖升高,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蔗糖替代品。
但有学者认为,木糖醇虽然在初期分解不需要胰岛素,但是随着分解的继续,依旧会增加胰岛的负担,当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导致血糖升高。如,三九健康网有报道:“乌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主任许公平表示,虽然市面上销售的木糖醇产品都宣传不含糖,但从临床上看,糖尿病患者吃木糖醇产品后,血糖都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有些饮料、糕点等食品也标注‘含有木糖醇,能够有效地降低体内脂肪积蓄、控制糖尿病并发症’,这样的宣传都是不科学的。”
减肥
木糖醇甜度与蔗糖相当,但是热量较低,且食用木糖醇不会使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增加,还可以抑制甘油、脂肪酸的合成,因此具有减肥的功效。
肺炎
根據艾奧瓦大學在《每日科學》雜誌刊登的研究指,木糖醇可以使纤维囊肿患者的呼吸道表面黏液层中的盐度下降,有利于患者恢复预防肺部感染的能力3,4
骨质疏松
芬兰科学家发现木糖醇有助于防止小白鼠的骨质疏松并能增加骨密度。
副作用
糖类转化
木糖醇作为糖醇一类其代谢机理及其实际代谢过程产生的热量一直存在争议,有部分学者绝大多数木糖醇通过肝脏代谢,其余大部分被脑及心脏利用,只有少量参与皮下脂肪代谢。但进一步木糖醇被肝脏吸收之后,50%以上转变为葡萄糖,45%左右被氧化,其他很少一部分变成乳酸。
腹泻
有证据表示过量摄入木糖醇因其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容易在肠壁积累,易造成渗透性腹泻。
箭牌口香糖有限公司给广州日报记者发来书面声明其中:“根据我们从专家和相关机构收集到的知识,每日摄取木糖醇超过平均90克或单次摄取木糖醇超过平均50克,才有可能引发暂时的消化不适反应。”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副组长张博学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中表示:“副作用一定跟摄入的量有关系,木糖醇吃的量大了的确有可能导致轻度腹泻,但这个‘超过量’的具体数值,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和明确的界定。
所谓能防蛀是因为木糖醇在细菌代谢后不会产生酸性物质,所以能减少龋齿菌和齿垢的产生。但是口香糖中含有木糖醇,只能帮助避免产生龋齿,已经有了龋齿的人,不可能靠吃口香糖起到治疗作用。其次,口香糖中的木糖醇并非含量越高防龋效果越好。木糖醇含量在低于50%的时候防蛀效果是和含量成正比的,但达到50%以后就不同了,含量50%和100%的防蛀效果是一样的。过多摄入反而会对人体有害,如造成腹泻。
一般来讲,每天食用木糖醇口香糖在百片左右才会出现这种症状,少量食用问题不大。最后,木糖醇并不能完全代替糖。和普通的砂糖相比,热量低是木糖醇的一大优势。因为它进入人体后,吸收得很慢,而且只有部分能被利用,因此,每克木糖醇仅含有2.4千卡的热量,比其他碳水化合物少了40%。但是,有些饮料、糕点、饼干、冰激凌等食品中标榜含有木糖醇,能够有效地降低体内脂肪积蓄、控制糖尿病并发症,这样的宣传都是不科学的。木糖醇不仅起不到治病的作用,糖尿病人一旦摄入多了,还会产生副作用,造成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可能引起腹部不适、胀气、肠鸣、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