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腰椎者盘突出应怎么办,还有什么好的冶疗方法吗?

王朝养生·作者佚名  2011-1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最近因为厂子里很忙,有许多活也要自己作,腰痛的很,上医院查了一下,医生说是腰椎者盘突出,但不是太厉害,可以用药物冶疗和用牵引床进进行牵引,大家还有什么好的冶疗方法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类 别:外科

概 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科)是指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症状。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多于女,20-50岁占90%以上。约70%的病人有腰部受伤史。正常椎间盘弹性很大,可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致破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到挤压、扭转等应力作用和轻微损伤的积累,在30岁以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使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病变。多位于腰4、腰5和腰5、骶1两间隙。

症状表现:

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部和小腿外侧,甚至足跟和足背外侧,随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或弯腰而加剧,休息时好转,整个患病过程有明显间歇性。

2.局部压痛,在腰4.5或腰5骶1的棘突间中线旁或中线有深部压痛,并常沿坐骨神经支配区放射。

3.腰部僵直,生理前凸平直,可出现脊柱侧凸,骶棘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压试验均阳性。

5.下肢的感觉,肌力和腱反射有改变,严重者有肌肉萎缩。

诊断依据:

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2.局部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压试验均阳性。

4.腰部生理曲度平直,脊柱侧凸,腰椎活动受限。

5.下肢感觉,肌力与腱反射有改变。

6.X线检查显示椎间隙变窄。

7.椎管造影显示脊髓有压迫。

8.CT扫描显示椎间盘突出。

9.核磁共振影像(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治 疗:

治疗原则

1.完全卧床休息。

2.骨盆牵引。

3.推拿按摩。

4.封闭疗法。

5.药物治疗(消炎痛等)。

6.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症状轻病例,以保守疗法为主。

2.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或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非手术疗法无效或中央型突出有马尾神经受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应行手术治疗。

预防常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或脊髓而产生症状。因此预防本病时要注意保护腰部,防止其受伤。要注意与其他病变(马尾肿瘤等)鉴别。可采用CT扫描或核磁共振瞭解腰椎及椎管情况,治疗一般采用保守疗法为主,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要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不是太厉害的话用药物治疗和牵引就可以了.如果厉害的话就去做手术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病情、不同的体质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得当,就容易取得好的疗效。

从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际情况看,中医不提倡手术治疗,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推拿整骨,其次是针灸、外用膏药、内服中药、熏蒸、药浴等,还有民间的各种偏方、验方。推拿整骨包括牵引疗法可矫正腰椎关节的紊乱,促使椎间盘变位或复位,矫正腰椎生理曲度.外用膏药、熏蒸、药浴等外用疗法对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炎症、改善血液循环有很好的疗效;辨证内服中药可有针对性地根据患者的即时病情,从体质上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纠正生理活动的偏差;针灸有显著的镇痛解痉功效,可缓解神经根水肿引起的疼痛痉挛。中医疗法的优点是并发症少、方便易行、费用较低,目前仍然是我国人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常用的方法。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大致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形式。常用的非手术疗法有口服药物、肌内注射药物、静脉滴注药物、封闭疗法、骶管注射疗法、髓核溶解疗法、经皮穿刺关节镜下刨吸疗法、高压氧疗法、牵引疗法、物理疗法、西式手法治疗、支架疗法、医疗体育等。手术疗法则包括融合术、减压术、后路手术等。从现在的临床效果来看,口服或注射药物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都是辅助治疗,药物可镇痛、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肌肉及神经根的炎症,但对于椎间盘突出的位置改变则无明显疗效。髓核溶解疗法对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较好,但对医生及医院的要求较高。手术治疗对人体的生理结构造成破坏,对机体的损伤较大,适合于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

另外,还有综合了针灸与手术治疗特点的小针刀疗法,对解除组织粘连,消除软组织炎症有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http://www.yzjptc.net.cn/yzjptuzl/6ad75a78d6e29fac.htm

1、发作期间尽可能多卧床休息,尽可能不提重物。

2、一定要注意腰部保暖,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腰痛,保暖都很必

要。

3、睡觉的床一定不要那种软的。

4、最好采用牵引方法,很有效果,但要坚持。

你的症状才开始,一定要引起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