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个字节
第92个字节 第92个字节
各位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DOS模式下运行一个32位的程序,屏幕上会出现错误提示:“This program cannot be run in DOS mode。”,然而仔细想想这些字符到底来自哪里呢?是系统内置还是程序本身自带的呢?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证实一下:用系统的“记事本”程序随意打开一个32位应用程序(如果程序较大,请用“写字板”或“WORD”打开),结果在每个被打开的程序中都包含这样一行字符“This program cannot be run in DOS mode。”,那么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所有32位的应用程序都包含一行特殊的字符(如有不同,纯属偶然)。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每个程序内部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 :“connot”的“C”字符在所有程序中都占据第92个字节,其它字符可依次递推。那么知道了这些有什么用呢?本人就以自己在编程时对此技巧的应用为例向大家展示一下它的独特魅力。
当一个应用程序被用户安装后,所有的主动权从编程者手中转移到了用户手中,但是为了更多地表现程序的智能性,我们需要一个机制来判断用户使用此软件的频率或次数(就像试用版软件、限次版软件和病毒常做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这样做的:当程序首次运行时,检查在系统注册表中是否存在记录运行的标记,如果有就改变标记(比如增加一),如果没有就判断为首次运行。但是目前很多的注册表监视器和注册表分析器都能侦测到这些变化,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安全的手段。另一些常见的作法是:在打包程序时附带一些迷惑性较强的文件(比如动态连接库),然后把信息存储在其中,这样做固然很好,但如果用户误删(包括有意的)或更改(比如改动名称)这些文件也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本人通常不采用上面的方法,而是利用第92个字节做文章。我们知道:在每个windows系统中都包含了一些最基本的应用程序——“记事本”、“写字板”、“画图”、“注册表编辑器”、“音量调节器”、“输入法”,而这些应用程序都是32位应用程序,因此如果我们利用这些程序作为我们存储信息的“介质”,那不就“万无一失”(在程序员的词典中好象没有这个词)了吗!具体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在程序运行时首先搜索系统所在目录,比如:C:\Windows\System(读者应该知道如何使用GetSystemDirectory函数的使用吧!),然后在此目录下找一个常见的PC必备程序(千万不要找那些正在运行的程序和系统程序,比如:资源管理器等。不然系统不发出警报,杀毒软件也会跳出来“杀你没商量”),用二进制读写语句(比如vb中的Open语句打开,用Get函数读取)读取第92个字节的字符,如果为“c”(注意正常情况下为小写“c”)则可以判断为程序首次运行,否则将其“ASCII”码加一(比如从“d”变为“e”)并写入此应用程序文件,这样如果要判断你的程序是否运行20次就只需要知道读入的第92个字符是否是“w”。当用户正确地注册了程序后,我们把92个字符改为“C”就可以了,以后程序再运行时只要判断第92个字节为“C”就证明用户注册过了,而且从小写“c”变为大写“C”不会引起以后不必要的麻烦(如果用户以后不经意在DOS下打开此文件就要出问题了)。
其实对于“第92个字节”的应用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在其它地方如果能变通地应用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把“Love”病毒中改写注册表的语句改为本文介绍的方法就可以使此毒威力倍增)。需要注意的是:在读“第92个字节”时需要首先判断这是否是一个应用程序,在写入信息时一定要做足够的错误捕捉准备,因为向一个应用程序的写操作可能会破坏这个程序,另外如果对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或只读的程序进行写操作可能会被认为是病毒的行为,操作不当的话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失去已经建立的信誉(这对自由软件作者很重要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