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用“七十二变”来形容孙悟空的变化多端。对于瓢虫来说,“七十二变”算不了什么,瓢虫中变化最多的是眼斑灰瓢虫,有将近200 种变化。同种瓢虫前胸背板和鞘翅上的斑纹变化常常很大,使人误以为有很多种。斑纹的变化多是由基因控制的,一些种类的遗传规律已基本清楚。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在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异色瓢虫的斑纹遗传规律,对遗传学做出了贡献。异色瓢虫共有一百多种变化,在北京就可以找到50多种变型。有时有人告诉我,他采了很多种瓢虫,拿来一看实为一种瓢虫。
瓢虫的斑纹是由两种主要颜色类组成,浅色(如红色、黄色、棕色或白色)和深色(主要是黑色)。在成虫刚羽化时,鞘翅是淡黄白色或淡红色,逐渐显现黑色部分,有些种类几个小时,有些种类二三天甚至更长(2-3周)后可完全体现黑色部分。鞘翅呈黑色是由于黑色素沉积的缘故。浅色部分主要含有类胡萝卜素的衍生物,沉积的时间较长,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由刚羽化时的黄色,变为浅红黄色,一个月或更久变成红色,越冬后的成虫
红色往往更深。因此,如果我们同时采到一些同种的瓢虫,颜色比较深的,年龄稍大或者是上一世代的。如果采到没有斑纹的瓢虫,也有可能不是没有斑纹,而是斑纹尚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