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瓜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季节。全国各地均适合春播。如果进行保护地栽培,在华南区(除了台湾、海南、广东湛江)、华中区和西南区,乃至华北区也可以进行秋播。台湾、海南及广东湛江中南部地区可在冬季进行生产。
育苗。采用纸筒或营养钵育苗,选择饱满、无病虫伤害的种子在28—30℃下浸种8—10小时,而后在25—28℃催芽。
当有50%以上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于预先准备好的播种盘或播种床上。条播,行距4厘米,要求底土厚度至少5厘米,打透底水,覆盖药土,厚度1厘米,然后覆盖地膜或小拱棚,保温保湿,最好能保持土温在25℃以上,这样有利于幼苗出土。幼苗破土后,撤去覆盖物,适当降温,特别是夜温。温度白天保持23—25℃,夜间保持11—13℃,以防徒长,子叶展平后,移苗至育苗钵(8—10厘米×8—10厘米)中。
苗期要保持充足的光照,光照时间保持10小时左右,有利于雌花分化。温度采用变温管理方式进行。即晴天白天保持23—28℃,夜间保持13—15℃;阴天白天保持20—30℃,夜间可降至11—12℃,昼夜温差10—15℃。定植前7—10天,以控制温度为中心,配合控水管理,渐强式进行秧苗锻炼。方法是:通过逐渐加大通风强度,撤去防寒物,使夜间温度逐渐降至10℃,甚至7—8℃。对个别缺水植株,个别补水,尽量少浇水,使之能迅速适应露地环境条件。
一般苗龄25—35天。与北方相比,南方的育苗时间可适当缩短。标准壮苗的外观是:株高10—18厘米,植株粗壮,子叶肥厚、平展,真叶3—5片,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全株无病虫害。
整地、定植。采用垄作,则秋翻地、施基肥、起垄。垄距70—80厘米,株距100—140厘米。采用露地畦作,则畦距40—50厘米,畦高20—30厘米,畦宽120—150厘米,株距80—100厘米,每畦2行。具体定植株行距根据品种要求而定,每公顷保苗1.2万—1.5万株。大棚栽培,有的矮生飞碟瓜呈半蔓性生长,对此,株行距应适当加大。定植时,培土不可超过子叶。
定植期以当地终霜期过后,气温稳定通过10℃时为准。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小拱棚覆盖栽培或小拱棚加地膜覆盖,这样可提前定植15—20天。安全定植期在哈尔滨露地栽培约在5月中下旬,北京为4月中旬,上海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广州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
施肥灌水。飞碟瓜缓苗后,结合追肥浇1次催秧水,开花结果期加大给水量。在华南区、华中区,乃至华北区的盛夏持续强光、高温时期,必要时每天浇水2次,对植株实施遮阳处理。通常在盛夏期植株生长不良,宜分为春、秋两季栽培。
中耕除草。定植后,当土壤表面稍稍风干时,为了促进根系发育,进行一次松土。开花前应进行2—3次铲地松土,中耕除草,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前两次松土深度10厘米左右,距植株2—5厘米,第3次松土深度5—6厘米,要保证飞碟瓜在整个生育期内避免发生草荒。
植株调整。要及时进行植株调整,及时去除老叶、病叶,及时掐尖、打杈、引蔓。为了防止落果现象发生,生产上常采用人工授粉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进行解决。一般在上午6—9时进行人工授粉或用2,4-D液20—40毫克/升蘸雌花的柱头。
病虫防治。飞碟瓜在较低温度(20℃以下)和高温环境下易发病,如白粉病、灰霉病、绵腐病、炭疽病、黑星病、枯萎病、角斑病、花叶病毒病以及苗期立枯病和猝倒病等,可选用生物农药消立逃、3%甲酚1500—18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4500倍液,灌根或叶面喷施。
虫害有瓜蚜、红蜘蛛、白粉虱、蝽象、黄守瓜、瓜亮蓟马、潜叶蝇和瓜绢螟等。
采收。飞碟瓜播种后,一般极早熟品种45天收获,早熟品种50—55天收获,中熟品种60天收获。嫩果的采收,一般在开花后5—10天,当瓜径达到8—10厘米、果重100—250克时,进行收获。这时采收的果实,果肉致密,芳香清爽。若果径大于13厘米,则产品品质变差。若用于制罐,则只能采收6—8厘米的嫩果。一般在盛瓜期,每2—3天采收1次,产量每平方米可达2—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