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金钱无法取代艺术品的价值,对艺术爱好者而言,艺术品味的那一段时刻比物品市价确实要宝贵得多。但是任何艺术品并不自外于一般货品,同样得面临金钱市场的千变万化,艺术在画廊、博览会与拍卖市场不止是赞赏的对象,也是有钱人的投资工具。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例如:欧洲国家今日成为全球文化中心,无凝与过去某些富翁肯把金钱花在艺术方面的习惯有关。最初收集美术品比较单纯,主要依靠买卖人之间的交情,后来慢慢发展成一种自由拍卖与画廊二种机构所控制的市场。在二十世纪末的最近有了新的参与者,就是即将影响东、西艺术市场的电子商务。
西方的传统拍卖
世界上大概有800多家拍卖行,藉由美观的拍卖目录与微妙的姿态,向画商与收藏家拍卖二手艺术品,抽取拍卖成交价十分之二的拥金,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市场。相对于画廊,一般拍卖会不推出仍未出名的艺术家,使得拍卖品常常属于已被接受的派别。至于现代艺术,从70年代起才被纳入目录,如著名纽约私人收藏者罗伯特史库尔(Robert Scull)于60年代建立现代艺术的重要收藏。因史库尔了解到现代艺术有了固定的公共市场,所以于1973年以7千万台币的总价拍卖一批战后的艺术品。
苏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伯罕斯(Bonhams)与飞利浦(Phillips)是现在国际拍卖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创于十八世纪的苏富比(1744)与佳士得(1766)操纵全球艺术市场的百分之四十,堪称最近两百年最具影响的拍卖会。苏富比的创立者山缪贝克(Samuel Baker)于1744年3月首次推行画本拍卖。山缪贝克过世后,苏富比家族管理拍卖公司,以版画、奖牌与硬币等范围来强调苏富比的重要性。当苏富比于1917年搬到伦敦较为时髦(Modern)的邦德街(Bound Street)时,绘画与其他美术已经大大胜过画本与著作权的交易,反映将来市场转变的趋势。例如:1958年的哥德史密斯(Goldsmith)拍卖,推出七幅极美的印象派画与现代画,被邀请者除了100多画以外,也有邱吉尔夫人与作家毛姆等名人,是整个拍卖历史上的一大盛事。当时塞尚《穿红背心的少年》的落槌价大大突破了拍卖画的纪录。
佳士得公司自从进行美术拍卖,便成为高级社交场合乔治会(Georgian Society)的聚会地点。另外,詹姆斯佳士得(James Christie)对待汤玛斯戚本德(Thomas Chippendale)、汤玛斯根兹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等艺术家如同好友,给予他們展览的机会。佳士得主导十八、九世纪的主要拍卖,例如佳士得曾经与凱萨琳公主讨论罗伯特沃尔浦尔(Robert Walpole)绘画收藏的价格,把绘画纳为俄国隐士博物馆的收藏。近数年的拍卖,则以华卡索的《梦》与梵高的《嘉舍医生的画像》的售价最受人注目,后者于1990以相当于25亿5千8百75万台币的金额打破了所有拍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