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 年,中国艺术品经历了由意识形态宣传品向投资、保值、增值产品的本质性转变;许多艺术家也由国家干部转变为职业的艺术产品的生产者;同时,一些艺术作品的欣赏者摇身一变而成为收藏家。艺术品的双重功能--审美与保值,通过市场日益显现出来。然而,无论在艺术品的价格上,还是收藏者的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中国艺术品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真正的尊重,还要依赖于国力的强大。
1992年至1996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第一个繁荣期。但这个所谓的繁荣期带有很强的泡沫性,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对艺术品过度狂热的购买,艺术家对艺术品价格过高的期待,以及艺术品市场操作的不规范。到了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繁荣的神话不可避免地破灭了,以昂贵价格购入的艺术品纷纷贬值--缺乏艺术品知识、对艺术市场规律不够尊重的投资者们,为自己的盲目投资付出了昂贵的学费。
1997年至1998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低迷时期,到了1999年,出现复苏的迹象,进入2000年,艺术品市场走向趋于活跃。其主要特征为:1、艺术品拍卖的成交率升高,成交量增大。这一点可以从上海艺术博览会、各拍卖公司、各个画廊的业绩上看出。2、艺术品的风格类型增多。过去艺术品成交率的主流是传统大家的传统型作品,而近一两年,现代性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的作品成交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价格稳中有升。1992年开始的价格飙升现象已经消失,无论成名大家的还是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价格都表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4、各类商业化的艺术活动增多。今年举办的"上海双年展"、"中国艺术博览会"以及各类名目繁多的展览均比较成功。
艺术品市场再度繁荣的原因很多,首先得益于国内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其次,由于投资艺术品的利润空间较大,投资者的投资力度增长较快;再次,是艺术消费群体绝对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群体类型的多元化。
和90年代初期相比,近一两年来,艺术品投资者的类型要复杂得多,大体可以分为:
1、企业集团的投资。江苏的王朝集团、九鼎集团,大连的万达集团,北京的保利集团等均是近几年来艺术品市场上的大买家。有些集团购藏的艺术品的价值已达数亿元。企业集团投资艺术品除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外,还想以此树立企业良好的文化形象。其中有的企业已经建立或准备建立艺术博物馆。如果国家出台投资艺术品可以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那么,企业集团投资艺术品的热情将会更高。
2、海外的投资。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海外大型展览中已占有一席之地。许多海外投资者已经看到其利益所在,纷纷购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某国驻华大使近些年来一直热心购藏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积累多年,终有所获。他所收藏的作品据估价已达2000余万美元,是当初收藏时价格的十几、二十几倍。如果国家放松海外资金在国内建博物馆的限制,那么,海外的投资力度将会急剧增加。
3、收藏家的投资。由于艺术品的保值、增值作用,使中国的收藏家队伍逐渐扩大。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据笔者了解,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乃至县里,收藏家就有不少。上海、北京、广州每年春秋大拍上的艺术品大都为内地收藏家购走,其总成交额达3亿至5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中国收藏家的实力还是不俗的。
4、礼品式的投资。这是中国很独特的一种投资方式,许多购买者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送礼。艺术品表现为一种特有的人际交往价值,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5、中、高收入者的投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白领阶层越来越庞大。由于他们的高收入和学识修养,艺术品消费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他们通常购买的是低价位、小名头的作品。购买这类作品通常是为了审美和显示个人的品位,而不是为了投资赚钱。
和古董、中国画相比,油画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仍处于附属地位。前几年的几次油画专场拍卖均不太成功,导致了2000年拍卖市场上油画作品的稀少。但油画市场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油画在欧美、港台市场上已取得了很大的业绩。一流的写实功力、较高的艺术水准、本土化资源的利用,使油画作品在海外市场上屡传捷报。一些中青年画家作品的价格已达5万至8万美元。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有的海外艺术名家的作品的价格也不过如此,这种显赫的业绩迟早要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反映出来。
其次,国内经营油画作品的画廊越来越多。上海的画廊已达400余家,大都经营油画作品或以经营油画作品为主。这些画廊的经营者对包装、炒作青年画家的作品很有经验,一些画家在短短的二三年内被包装成了名家,价格也由此迅速上涨。由于油画市场起动较晚,目前价格还不算高,是购藏、运作的较佳时期。
第三,港台画商、外商、外企的高级白领,在中国大陆购买的主要艺术品就是油画。随着这一群体的增大,对油画的需求量肯定会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油画的制作速度慢、作品少,价格上涨是情理之中的事。许多画商和藏家已看到这一商机,开始大量购藏油画作品,以便在其后的艺术品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近两年,艺术品市场的业绩虽然还不错,但主要靠的是量。那种以艺术质量上乘,产生过重要影响,从而取得高价位的艺术精品还比较罕见。
精品短缺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条:一是艺术家们的急功近利。有的艺术家为了迅速在市场上取得效益,往往不能全身心地、费时耗力地投入创作,而是以量取胜,粗制滥造。这样的作品即便短期获取利益,但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是很难站住脚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收藏家、博物馆、企业家、基金会对精品实行垄断收购政策,而且购藏后,一般情况下不再出卖,导致了精品在艺术品市场上的短缺。
人们当然希望精品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主力军,因为一个没有精品的艺术市场是没有希望的。因此,艺术家、批评家、画商、企业、基金会、媒体应该联合起来,共同为精品的产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精品是价格的保证,同时也是价值的保证。
纵观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以说已达到新老艺术家携手并进、古今艺术品共同繁荣的状况。和欧美诸强国的艺术品市场相比,价格、名气等方面的差距虽然仍较大,但其势头和潜力却更让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