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城市西北角的大学宿舍区,屋前屋后是湿漉漉的一片片绿荫。和一帮年轻人喝下午茶的时候,收音机里是蔡琴在大剧院寻找张爱玲时代的感觉,这一切,他们似乎较我更为熟悉。从我的上一代,到了业已享受让座待遇的我辈,熟悉的空间已经为新的主人颠覆。
过道与客房已经打通,成了一个较大的客厅,我的11.37平米的书房成了几乎从不近庖厨的儿子的色彩斑斓的厨房。卫生间的一面是一色玻璃砖,以备方便时的“透明思考”。老岳母的胜家缝纫机被一批金属制品包围着,高高地盘踞在陈列架上,俯视着不得不席地而坐的客人们。大面积张扬着的红、黄、蓝,受到了客人们的充分肯定,分别淘来的布制收纳橱和木质供座,因为有着几乎同样排列的三色抽屉而备受激赏。而我的一句探询“阿是时尚”,成了最不上海的细节。
讲究细节,在逼仄的空间表演英国式稍稍过份的精致,交谈中很不经意地流露出对“行情”的捻熟,曾是极力追摹的摩登。生活于今的宽裕,曾经无暇顾及的枝枝节节成为十分严肃的讲究,普遍化为热爱生活的上海方式。
与“新人类”闲坐,不要矜持,不须解释,同样可以翻阅这些文字,同样可以谈论这些话题,上海吸纳来自各地的文化,也包容着上个时代的文化,也许这便是真正的海派。
然而,不同的读者,都会从中读出自己的细节、自己的地图和自己的上海。
从外滩到新天地,从老虎窗到新独院,每个上海人会有一千个喜欢上海的理由。每一个理由都由无数个细节构成。
忽然想到,正是那些口音不正的新上海人——来自江浙、来自两广、来自港台、来自欧美,那些最不纯正的地方,似乎总在引领着上海的生活潮流,制造着一个个为上海人津津乐道的时尚细节,描画着一处处上海人趋之若鹜最新版的休闲地标。不断的新上海人,永远的新上海,这便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