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讯2009年8月8日,中国人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个全国性全民健身日。《北京晚报》与北京市统计局直属的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手,围绕“北京市民健身意识及方式”展开调查,这是政府统计部门第一次利用现代化调查手段,大规模地对北京市民全民健身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动人”的数字说明,北京人健身意识与方式已经转变,这也是北京乃至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现状。健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北京人现在是“不动不行”!
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形式,抽样方法为分层概率比例随机抽样(先按区县分层,然后在各个层中参照上年北京市各区县的人口比例随机抽取样本(在95%置信度下,调查误差为±2.0%)。样本覆盖全市18个区县,共计调查3429人。被访者各项基础数据如下:男性1447人,占42.2%、女性1982人,占57.8%。年龄分布:15岁以下(3.9%)、16-35岁(43.6%)、36-55岁(32.6%)、56岁以上(19.9%)。学历分布:高中及以下占56.9%、大专及大学本科学历占39.4%、硕士及以上占3.7%。主要职业包括工人/一般职工(20.8%)、离退休人员(20.7%)、学生(15.5%)、各类干部(11.8%)、专业技术人员(11.6%)等。
七成市民健身意识提高
以前爱“请人吃饭”,现在是“请人流汗”。“打球去吧,场地都预订好了,很不容易才预订上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话语中,有关健身的词语越来越多。
数据:自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市民的健身意识有所提高。其中,认为有很大提高的占19.3%,有一定提高的占52.4%,认为没有变化的占26.1%。当问及健身意识提高的主要体现,支持主动健身的人数在增多的市民为93%。
场景:京城一家著名健身俱乐部人满为患,一位常来这里健身的中年人说:“我们都有会员卡,但健身场地都无法得到保证,最好就是预订。”如今的“卡民”不再仅指手持大量银行卡和信用卡的人,也包括拥有多家健身俱乐部健身休闲卡的人。
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说:“以前由于生活条件所限,亲朋之间主要是送礼物、请吃饭,但现在请人锻炼成为时尚,其实就是送健康。”
全市超过七成人在运动
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超过7成人在以不同的方式锻炼身体。
数据:目前有40%的市民经常参加锻炼,30.3%的市民偶尔参加,18.9%的市民很少参加,还有10.8%的北京市民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健身。
场景:70岁的耿树生老人每天都会到小区附近的健身路径来健身。他说:“我们有个邻居过去就有病,经常来这里锻炼身体后,腰椎、颈椎不疼了。别小看这些细节,时间一长,它对你的影响就大了。”
数据:在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健身的人群中,因工作、学习忙而影响了锻炼的占58.4%,因没有健身场所而影响锻炼的占14%,还有17.3%的市民不喜欢健身,只有1.9%的市民不锻炼是因为费用的问题。
点评:同时,调查也显示出了一些问题:如健身的场所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公园和社区,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此外,健身消费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
健身观念在变
您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健身?当年的号召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后来这个口号被民间演绎为:锻炼身体,保卫自己。虽然市民健身的主流目的仍是强壮身体,但为了优雅体形和体验时尚的大有人在。
数据:北京市民锻炼的目的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和个人爱好3种,提及率分别为90.7%、57.1%和64.2%,为健美和提升气质而锻炼的市民分别为48.4%和33%。
场景:正在打羽毛球的公司职员李进说:“现在生活节奏实在太快,有时候感觉心脏都受不了。现代化通讯工具很多,生活和工作是方便了,但身体素质下降了。因此,我们几个朋友还是抽时间来健身。”王超先生说:“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健身也是一种不错的交际方式。”
点评: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带来多元化的健身方式。
心理健康更受关注
北京市民不仅关注生理健康,更关注心理健康。
数据:在参与健身后,多数市民感觉自身在健康、心情以及生活质量方面有了变化。提及率分别为:身体健康了占84.3%,身材苗条了43.7%,体力增加了71.6%,心情愉快了92.8%,生活质量提高了73.6%。
场景:刚刚对着沙袋挥了一阵拳的蒋健先生说:“我的工作压力太大,但却不能和客户着急。没想到我喜欢上了拳击。运动后,我就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在外企工作的崔丽女士说:“我平时就跳肚皮舞,逐渐感觉身轻如燕,心情愉快多了。”
点评:健身锻炼已经成为都市人进行心理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
“生命在于运动”,但当今人们的健身方法,早已不局限于跑步、球类等传统模式。新颖的健身方法层出不穷,北京人的健身模式已开始出现质变。目前,滑雪、攀岩等国外的时尚运动方式,已逐步为百姓接受。
健身方式丰富多彩
数据:北京市民参加的锻炼和健身活动很丰富,既有跑步、球类、跳绳、自行车、登山、游泳等传统项目,也有滑雪、攀岩、瑜伽、搏击操、跆拳道、动感单车等新兴项目。在健身活动中,选择跑步和球类的最多,提及率分别为30.8%和32.8%,长走(包括散步)为45.5%,游泳的占11.9%。此外,有几个数据也挺有趣,提及跳绳的市民为4.6%,踢毽的为2.6%,交谊舞和秧歌等传统舞蹈类健身的为5.1%。户外健身人群也在“扩张”,登山健身的提及率为5.1%,自行车为3.5%。健身房里用力量器械的市民也不少,为17.8%。另外,玩滑雪的市民占0.1%,瑜伽为3.1%,提及搏击操、拉丁舞、肚皮舞、普拉提这4项健身的人群共1.3%。
案例:现经商的前男子110米栏名将李彤每周基本上都会拿出时间去登山,登山时会和妻子、孩子一起,充分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此外,目前练瑜伽的人也不少,而且男女都有。北京市民对于外来时尚的健身方式逐渐在接受,并且健身方式越来越丰富。不过,大多数市民健身的主要项目还是跑步和球类。
点评:我国有历史传统的健身方式依然得到了市民的认可与接受,但户外健身已经成为一些市民的新时尚。
六成市民在公园运动
数据:北京市民选择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公园、专业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社区健身点和户外。其中,提及在公园锻炼的市民最多,为62.8%,其次是社区健身点为49.8%。能在专业场馆健身的也有26.6%,还有16.7%的人在俱乐部锻炼。
案例:“改革开放前,一些地方虽然有了基本的体育设施,但是很少很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大型的体育场馆。”赵健先生说,“那个时候,想找到一个像样的体育场馆很难。现如今,社会的确发展了,我为自己处于这个时代而骄傲,健身场所的多样,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点评:这些数据说明,公园由于价格低廉,场地较多,
空气不错,因此受到了大多数市民的认可。户外健身人群增多,说明北京市民的确已不能满足在室内进行健身活动,更看重健身质量。
健身伙伴:夫妻、孩子和朋友
数据:北京市民锻炼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的方式有单独锻炼、以家庭为单位和与朋友一起锻炼3种。其中,提及单独健身的人最多,为55.8%,夫妻共同锻炼的为39.3%,兄弟姐妹一起锻炼的为20.5%。分别有19.8%和25.2%的人选择与家长或孩子锻炼,和朋友一起锻炼的为67.8%。
点评:数据有时就是这样有趣,它也许本身很枯燥,但枯燥的数据,恰恰又很生动,再一琢磨,您就会发出笑声。比如,这次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单独健身以外,当问到您最想和谁、或者说您最有可能和谁一起健身时,大家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数据说明北京市民依然十分看重家庭,看重朋友之间的情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整个社会才会和谐。
九成以上市民健身月消费在300元以下
数据:绝大多数市民选择低成本的健身消费方式。在健身消费月均费用从100元以下至1500元以上的选项中,77.9%的市民选择月消费100元以下,在101元至300元之间的占16.5%,能消费301元至1500元的占4.8%,能消费1500元(不包括1500元)以上的只占到0.2%,不知道和拒绝回答的占0.6%.
点评: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虽然在飞速进步,普通市民的思维已经向主动健身转变,但健身消费还不高,不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消费”将占据更高的比重。
八成以上市民认为健身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数据:您现在认为健身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吗?对此表示认可的市民占到被调查者的86.1%。而不太认同的只占1%,0.5%的人表示非常不认同,0.6%的人表示说不清,还有11.8%的人表示一般。
点评:绝大多数市民认同健身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现在多数市民已把健身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仔细想想,在当今社会,没有一点运动的生活,会是多么枯燥!(孔宁 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