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报业最大的关注热点之一,就是免费报纸,特别是地铁报。
由于国内报刊缺少足够品牌资本,在内容上又高度趋同,因此报刊市场竞争在发行上变成了渠道之争,在广告上变成了客户资源之争。对于建立在单一广告收入赢利模式上的市场化报刊来说,渠道意味着生死命脉,只要有渠道把报刊按照一定数量发出去,就能够争取到相应的广告营业额。这样,对发行收入的重视或依赖程度就越来越低,最后的逻辑结果便是免费报纸的应运而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报刊双向收费的生存模式,遇到了来自市场的严峻挑战。免费报纸的出现,给常规报纸提了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质问:如果同样的产品读者可以免费得到,那么常规报纸凭什么来收费?
其实,在国内免费媒体早已经普遍存在了,商情信息类报刊以及直邮DM杂志在过去十年里全面开花,各地都有。只不过,此前的免费报刊是由于新闻出版系统冻结刊号,导致新的报刊很难诞生,于是只好走广告媒介这条路,而国家工商系统对商情DM类媒介的政策要求就是免费派发,不得收费。
如今的免费报纸热潮,却不是没有刊号资源的广告媒介,而是正规的有刊号的报刊,在拥有了某种渠道资源后,把免费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欲取先予,靠可观的读者群来拉广告。
地铁报风行世界大都市
地铁是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交通工具,由于乘坐时的环境与条件非常适合阅读报刊,如果能免费取阅,乘客几乎没有不阅读的理由,因此,向来被报刊视为发行的重要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地,地铁的报刊零售向来是市场化报纸发行的主要阵地,与地面上的报刊摊点平分秋色。
正由于地铁作为渠道的特殊性,欧洲最早出现了在地铁派发的免费报纸《METRO》。它是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该公司出版的一份日报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个城市派发,每天总发行量超过300万份。
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对METRO打开大门,有的国家就创办了自己的同类型报纸。《伦敦都会报》(《LondonMetro》)是联合报业公司(As so ciatedNews Papers)所办,内容与一般日报无异,包括英国全国、国际、伦敦的新闻,以及商业、艺术、体育和娱乐消息,为了方便在地铁车厢阅读,报纸采用小报规格。在伦敦地铁各站大堂中,均设有报纸架,让公众免费取阅。
2002年4月创刊的《都市日报》,是METRO在香港办的首份免费日报,主要在香港地铁沿线各车站免费发放,据称每日派发30万份,仅去年头5个月就盈利2.5亿港元。之后,香港又出现了同类型免费地铁报纸,搅得香港报业一时间不得安宁。星岛集团推出了《头条日报》后,又新办逢周六早上在地铁站派发的《快线周报》,《快线周报》是针对周末的高消费力上班一族,首阶段发行量约为30万份。目前《头条日报》发行量达50万份。
国内地铁报浮出水面
报刊市场近年来的规律是由外向内、由南向北地发展。免费报纸就是由欧洲发端,在香港登陆,而后上海、广州、北京。在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推出《I时代报》,是中国第一张免费发行的有正式刊号的出版物,以新闻与信息为主,采用在地铁站、公交车站自取的低成本发行方式。作为上海地铁特许授权的免费媒体,在未来7年内将不再有新的免费媒体进入上海地铁。该报目前在上海轨道交通3条线上57个站点共设有120个大型报架,供读者取阅。主要的公交汽车站点也有免费派送。
前不久,广州日报宣布与广州地铁合作协办地铁报,4开版面,全彩印刷,在每天有50万左右客运量的广州地铁区域内免费派发。在国内,报刊是特殊行业,只有刊号等资源都落实了,才会发布信息,因此,广州地铁报应当是呼之欲出的了。
北京地铁在全国各城市中是最早建成通车的,也是线路最长、乘客量最多的,基本上每天都有上百万人乘坐。这一可观的人数,构成了北京的工薪阶层的主体,对于做广告的厂商来说无疑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早在几年前就有北京将办地铁报的传闻,由于北京是国内报刊最多的城市,也是刊号资源最为富余的城市,因此,在技术上也最便于地铁报运营。
地铁报冲击传统报纸
免费报纸对传统报纸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免费报纸特别是地铁报是零售报纸的杀手,在地铁有免费日报发行的城市,地铁及沿线以往照例是日报零售的最主要干线,而今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意大利的米兰在出现3份免费报纸后,一家传统报纸发行顿跌20%。据法国媒体市场顾问公司的统计,在发行的头一年里,免费报纸会使发行城市中付费报纸的发行量平均下降5%到7%。考虑到法国的主流高质量报纸拥有的忠实读者群,而国内报纸大都是新创办的,高度同质化,读者也谈不上什么品牌忠诚度,兼之中外读者的收入不同,报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中国远远高于法国,换句话说,法国人更重视报纸质量而不在乎报费,因此,中国免费报纸对传统报纸的杀伤力将远远大于西方。
国内大城市的零售报纸竞争本来已经白热化,免费报纸的入阵,使得竞争大大升温。
不过,目前地铁免费报纸还不是直接抢夺传统报纸的读者。作为免费派发的报纸,很难取代固定订阅的报纸位置,另外,地铁的乘客本来就以中青年上班族为主,而这是传统报刊最难争取的读者群。
传统报免费倾销竞争
免费发行不限于地铁这一个渠道,传统报纸也可以免费发行。由于地铁报的“搅局”,西方的一些名牌大报也纷纷出台对策,以牙还牙。《华盛顿邮报》在工作日推出了一张免费地铁报《快报》。《金融时报》最近也推出了一份名为FTpm的免费报纸。鉴于这两家英美大报在全球报业中的样板地位,可以预见到很快免费报纸会成为传统报业的新一轮浪潮。
《北京广播电视报》2005年元月起推出“全覆盖免费报纸”的新发行策略,北京第一份免费报纸由此诞生。报社计划通过全覆盖免费送报的方式,使发行量达到240万份。但可能是因为观念有些超前,加之措施不力,该报不久就恢复到原来的发行模式。
搞价格竞争在国内报业是惯技,不过总是在翻新花样。福建《东南快报》推出“租报”发行,即读者只需交纳48元的定金,报纸免费送到家,月底由报社派发行员回收旧报,这其实是把读者群稳定下来,借以向广告主收取广告。《东南快报》的对手《海峡都市报》迅速跟进,启动“45元看一年”活动,据说一周就收订24857份,其中新订单接近20000份。此外,2005年8月,《河南商报》也推出了类似的“零元发行”策略。
综合性报纸的免费发行,是竞争的产物,事实上,在一城一报的市场环境里,报纸不仅不会免费,还会有相对较高的订费。免费发行是危险的两面刃,因为只要有竞争者存在,势必就引致同样的免费行动,而这种让利竞争会酿成一杯苦酒,饮鸩止渴,使得读者习惯了免费之后,再也不愿意付钱订报,对于纸张印刷成本开支不断上升的报刊业来说,从长远看必然成为在经济上无利可图的公益事业。
传统报纸的变相免费发行,最终甚至会导致甚至倒贴给读者费用以求发行量,借助这种手段罗致的读者群,能否支撑起广告的摇钱树,是非常可疑的。
免费报的办报模式与局限
现实中人们都有一个共识,凡是免费供应的东西,就不会是质量最高的。免费报与地铁报的内容定位基本都是快餐读物。最成功的《地铁报》的新闻短到有时只有一段,短平快,没有长篇大论,图片多、标题醒目,是典型的快餐报。显然,这也是《今日美国》报取得成功后的大行其道的报纸内容风格。报纸可以是新闻纸,还可以是宣传纸,另外可以是广告纸。免费报的自我角色,基本上都是广告纸,也就是以提供新闻信息纸为形式,赢取广告利润。在这种前提下,免费报大都采取小采编、大广告的策略,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广告上,因此,免费报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免费报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小开本。在全球范围,报纸四开甚至八开日益流行,连西方一些传统权威大报都改版为小报。这种版面缩小的趋势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在很多场合,特别是户外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场合,四开及四开以下的版面规格更便于翻阅携带;二是小版面更有利于广告经营。据《亚洲华尔街日报》在改为小报版式后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对小开版报纸广告的记忆程度要高于过去的大开版报纸的广告。
对于免费报纸的经营者来说,要正视国情对免费报纸的制约。中国是个存在着大量相对贫困人口的国家,事实上在农村绝大部分人是付不起一般报纸的年订价的,这当然意味着免费报纸必然会大受欢迎。但是,对仅仅出于报费原因才阅读免费报纸的读者来说,自然也就不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国内有着完备的物资回收系统,旧报刊书本等生活垃圾是很多市民的小小收入来源,同时,还有一批专靠收废品旧报刊为生的小商贩,因此,免费报纸的发行损耗就是一个黑洞,这其中既可能存在读者的重复或额外取报,也存在中间环节的截流牟利。如何杜绝这种未经阅读就直接成为回收市场的货源,是大陆免费报纸的重大课题。■
曹鹏博士现任经济日报研究部副主任,河北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著有《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媒介资本市场透视》、《中国媒介前沿》、《怎样当自由撰稿人》、《功夫茶话》、《大师谈艺录》(一、二)等专著多种,亲手创办与参与创办或改造多家报刊,是若干媒介机构的咨询顾问。作者长期致力于媒介经济与市场研究,欢迎同行联系交流。
邮件caopeng@public.bta.net.cn
地址(100054)北京白纸坊东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