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PP市场现状及走势分析(上)
(一)2004年1~8月总体市场环境描述
●PP原料价格持续攀升,进口萎缩,国内货源紧张,采购成本控制和组织PP供应已成为企业突出难题。
●CPP全国产能扩张所带来的“无序竞争”,从4月淡季起日益严峻,企业“边际利润”的最后防线受到冲击。
●国家宏观调控、收紧银根,使市场需求有所降温。企业在原料升价、资金短缺、电力不足、需求下降的环境下经受考验。
(二)9~12月市场环境分析:
1.PP原料供求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进口依赖度高:今年我国PP料需求量约760万吨,国产能力只有470万吨,38%要靠进口解决,市场行情受国际影响较大,而下半年属需求旺季,货源紧张已引发市场炒作,将给企业采购增加难度和风险。
●价格行情进人“牛市”:今年上半年CPP原料平均到厂价比去年上升1200元/吨,三季度比上半年再升2800元/吨,预计四季度CPP原料成本将突破13500元/吨,再升2000元/吨,创历史新高。
2、CPP产品供求关系正发生急剧变化:
●“料荒”、“电荒”和收紧银根正抑制着CPP有效产出:目前我国CPP月产能力约3万吨,但估计实际产出量只有2.4万吨,受原料供应、限制用电和资金不足等对产出影响度约为18%,预计9~10月CPP产品市场供应将会重现货源偏紧。
●CPP供求关系变化,将有利价格合理回升:今年1~8月CPP产品市场平均售价只有13000元/吨,比去年只升高5%,而PP料升价近20%,使部分企业亏损。预计9~10月CPP市场平均售价将达到16500元/吨,部分企业可望实现扭亏为盈。
●近期中间商以“期货”方式炒作原料和CPP薄膜;石化厂利用调节品种来操控价格;预计将会抛售套现,将对市场行情产生风险。
(三)中国CPP市场展望:
1、CPP系列薄膜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4 年我国CPP市场需求约26~27万吨,比去年增长18%。今后几年内估计每年需求增长约4~5万吨(即2005年30万吨、2006年35万吨、 2007年40万吨、2008年45万吨),随着我国宏观调控,中国GDP增长短期内有所放缓,但CPP仍属朝阳工业,年市场需求仍可保持12~17%的快速增长。
2、中国CPP行业发展神速:
●我国CPP行业起步于80年代,到1990年全国只有佛山、汕头、苏州、杭州、大连、丹东等地8条生产线,年产能力1万吨;90年代进入“成长期”,到2000年全国发展到34个工厂、45条生产线、年产能力13.2万吨,10年翻3.6倍;进入21世纪,CPP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宽幅、高速、多层共挤生产线以及电脑控制技术广泛应用;CPP设备国产化和原材料国产化也逐步成熟;CPP项目投资与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使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吸引了大批竞争者加入。初步预计:到2005年末,我国CPP厂家将达到70家、118条生产线、年产能力将突破40万吨,5年再翻1.5番。预计到2008年产能突破50万吨。
3、CPP生产过剩,市场行情进入“低潮期”:
●近年来CPP重复建设、盲目上马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已引起国家和金融部门的高度关注,预计未来2~3年内我国CPP新上项目将大幅减少。但已上和在建项目的生产能力仍将在1~2年内达标、达产,逐步释放。2005年仍将有5条大线和最少12条国产线共8万吨项目建成投产以及菲律宾、日本东赛在我国开办CPP工厂,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逐步突出。从有效产出与市场需求平衡系统和市场发展趋势分析:2005年我国CPP生产严惩过剩,新一轮的“价格战” 将在明年二季度展开;2006年下半年起可望走出低谷;2007~2008年供求平衡,将迎来春天。
●据统计:到2005年末,我国华东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山东)的CPP年产能力达17.55万吨,占全国产能43.65%;而华南三省(广东、福建、湖南)年产能力高达13.85万吨,占全国产能的34.45%;华北、东北三省市(天津、河北、辽宁)年产能力5.93万吨,占14.8%;中、西部三省(湖北、贵州、甘肃)年产能力只有2.87万吨,占7.1%;不少省区仍一片空白。可以预料:“华东”和“广东”将是“价格战”的主战场。
(四)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我们正面对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每个企业更需要以正常心态,知己知彼去选择自己正确的竞争位置,在与多种竞争力量抗争中,部分CPP企业已探索出“三大”成功战略思想,从而增强了自身的自下而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