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PP市场现状及走势分析(下)
1、总成本领先战略:2005年,我国共有年产6500~12000吨大线22条,年产能力17.3万吨,占43%;年产3000~4500吨中线25条,年产能力9.03万吨,占22.5%;国产线36条,年产能8.58万吨,占21.3%;进口小线35条,年产能5.29万吨,占13.2%。不同规模生产线生产CPP普通光膜其成本差异极大,大线具绝对优势。部分企业淡季停止小线生产,把订单集中在大、中线生产,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严格控制各种费用支出,去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从而取得了较好的“边际利润”,使企业增强了生存能力。
2、差异化战略:按CPP系列品种细分,2005年我国CPP、MCP光膜市场需求量约22万吨,约占73%;特种膜8万吨,约占27%(含蒸煮膜、纸巾膜、EVOH膜、防雾膜、保鲜膜、抗菌膜、扭结膜、透气膜、保护膜、低温热封膜、爽滑膜、耐磨膜、高透明膜、高阻隔膜、高热封强度膜、雾面膜、乳白膜、抗静电膜、合成纸等)。特种膜往往订货批量小、品种规格多、质量要求高;生产技术、个性化管理、顾客服务等门槛较高,生产经营风险较大,但在大路货品种竞争白热化时段,特种膜已成为中、小线企业赖以生存的一线空间。只要企业树立起同行中具有独特性的产品与服务,并在实施差异化战略方面获得成功,就能建立起防御阵地来应付竞争力量的挑战。但差异化在实施过程中也伴随着较高的技术、质量、经营风险,容易给企业带来“雪上加霜”。
3、专一化战略:按CPP应用领域细分,目前我国约有75%的CPP服务于彩印复合、镀铝两大类客户;25%CPP服务于糖果食品、果蔬基地、音像标牌和服装、小商品、卫生用品等特殊客户群,他们多属直接用户,他们所需求的是:适用产品、稳定质量、平稳价格、及时供货和高效率的服务。要获得成功,企业要从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质量、供货、服务的全过程所推行的每一项职能方针都要以客户的特殊化的和满意度为目标,要求企业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和更高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广阔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就能取得相对稳定的市场和长远的效益。
(五)几点建议:
1、目前进口大线生产CPP光膜,其成本优势足以迫使小线退出;其质量档次优于国产线;建议大线和万吨级企业在淡季期不要过度追求产销量,共同维护保本价,使行业走上良性竞争。
2、多层共挤进口中线对开发特种膜,实施差异化、专一化战略比大线和国产线更具优势,而生产大路货产品处于劣势,应以“差异化战略”扩大特种膜的市场占有率,以扩大自身回旋余地。
3、目前进口小线如生产CPP普通膜已缺乏生存空间,勉强维持生产,只会加速流血,应明智退出;有条件的小线应采取专一化战略,多开发一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寻求新的商机或者向下游深加工发展,实施“增值战略”。对具有多种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应实施战略转移,分流不良资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目前国产线的吨位投资只有进口线的15~18%,低投入、低成本把CPP门槛降低,大批竞争者涌入。但目前国产线在产品档次和收得率、一级品率以及料耗、能耗等方面与进口设备仍有一定的差距,产品价格与使用价值的综合评价与进口大线相比仍处于劣势;但与PP、PE吹膜相比有较大优势,应多开发一些大众化、用量大和替代吹膜的品种(如CPP膜、CPE、透气膜、缠绕膜、复合膜等)。但目前众多企业挤占市场,已出现“无序竞争”开始进入“不良循环”,给CPP 市场带来不良影响。建议包装联合中心加强信息引导,组织制定各种膜质量标准,促进CPP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