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让很多人失去了生活家园,同时他们的“心灵家园”也受到了极大创伤。对于灾区的同胞来说,重建生活家园,有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并不难,但重建美好的“心灵家园”,则需要你我发自内心的力量。昨日,记者就如何重建地震幸存者和在义四川灾区的务工人员的心灵家园,采访了义乌市宁静心理咨询中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静老师。
灾后三个心理应激反应阶段
宁静老师首先和记者谈到了地震灾难发生后,幸存者心理反应的三个心理应激反应阶段:“恐慌、震惊”、“短期反应”、“长期反应”。
“幸存者的这些心理反应包括了因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和自己身体受伤、亲人丧失而出现的情绪、思维、行为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幸存者最开始常表现为对地震的强烈恐惧,特别是对再次发生地震的恐惧,周围环境的一响一动都会诱发幸存者又一次身临地震情景的感受,表现为心慌、肢体发软、盲目地奔跑、跳楼等行为。同时幸存者出现强烈的无助感、怀疑、困惑、麻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以否认眼前所发生的事实作为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
倾听和陪伴是最好的抚慰方式
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后,70%的人都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自身的努力,慢慢恢复到内心的平衡状态,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原始的韧力和复原力。但30%的幸存者会出现防御反应、生理反应以及心理病理反应。防御反应表现为早期幸存者拒绝否认事实、警觉性增高。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而心理病理反应则表现为持续的睡眠障碍、恶梦不断、经常在梦中惊醒、惊叫等。
宁静老师认为,早期的灾后心理干预面对的是全体幸存者,重点是做到倾听、同感、鼓励和陪伴。她说:“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鼓励他们讲述对过世亲人的各种感受,鼓励他们用当地或自己喜欢的仪式纪念、送别逝者。这一阶段不适宜做深入的心理干预。所以,默默地倾听和陪伴是最好的抚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