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讯6岁的明明高血压高血脂,13岁的小新患糖尿病,16岁的小京得脂肪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小胖墩”。有关专家呼吁,我国“富贵病”低龄化现象亟待防控。
“富贵病”低龄化令人忧
“我接诊的脂肪肝患者越来越年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主任王贵强说,他看过的患者最小只有8岁,小京就是他的病人。
身高166厘米的小京就诊时体重85公斤,肝功指标高出正常值3倍多,脾肿大。王贵强说,小京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后者已被明确是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
缠上孩子的不仅是脂肪肝。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筠说:“过去,得糖尿病的患者大都是50岁以上,现在不到20岁的患者很常见,而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13岁的小新让朱筠印象深刻。“孩子体重70公斤,一进诊室我就感觉‘不妙’,经诊断果然患上2型糖尿病。与由自身免疫力弱以及遗传因素引起的1型糖尿病不同,2型更多是后天因素所致。”
新疆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家璞说:“儿童糖尿病患者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乌鲁木齐多家医院的小儿科不得不专门成立糖尿病专业组应对。”
肥胖的发生甚至延伸到婴儿。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教授杨慧霞介绍,我国因孕妇高血糖或营养过剩而生下4公斤以上的“巨型儿”发生率逐年升高,而且多数“巨型儿”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根据“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这些胎儿将来患肥胖、2型糖尿病的危险明显增加。
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岁至22岁学生肥胖检出率仍在继续增加。如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为13.33%,比2005年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与1985年相比增长了10多倍。在有些大城市,近四分之一的儿童少年为超重或肥胖。
肥胖的孩子很可能因此缺乏自信,影响一生。
谁是孩子“富贵病”的推手?
到底是什么“催胖”了孩子?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1》指出: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城市儿童人均每日饮用饮料增加2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饮料;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比例从不到2%上升到16%多。
零食、洋快餐、看电视、玩电脑、不运动,这些基本都是肥胖孩子的共同爱好,对于他们而言,抄场是个“残酷的地方”。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儿童肥胖的发展。“而父母对这些不良习惯的忽视和娇惯又把孩子向肥胖推了一把。”王贵强说。
小新的父母看着孩子“能吃”,曾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得知孩子要终身服用糖尿病药物后,他们后悔不迭。
不健康的“营养环境”也是儿童肥胖不可忽略的“推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教授李榴柏说,充斥眼球的快餐广告、随手可得的不健康食物,不停地诱或着孩子们。
在南昌市豫章中学,记者看到附近有四家炸串店,中午半个多小时内来买炸串的学生不下20人。体重75公斤的琪琪一口气挑选了六串。“我从初一开始发胖,平时喜欢吃零食、看电视,不知不觉就胖起来。”
与食物的丰富程度相比,学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一名高一女生说,他们每周有两节体育课,但一节课集体活动不超过20分钟,其余自由活动时间大部分同学都回教室了,“作业太多,希望早点写完。”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少年的行为自控能力不足,社会、家庭和学校有责任为孩子们建立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拿什么来防控孩子“富贵病”?
“富贵病”低龄化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成年后慢性病的重大隐患,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负担占疾病总负担70%以上;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的80%。
预防儿童“富贵病”,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固然重要,但这已经晚了一步,真正的预防“第一步”应从“娘胎”里开始,并贯穿生命各阶段。
“一定要改变生‘大胖小子’的错误观念。”杨慧霞说,不利的胎儿宫内环境可增加成人慢性病的发病率。妊娠期发生糖尿病的孕妇,产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7倍以上,其后代出现糖尿病的发病率是正常孕妇后代的7倍至20倍。
“把孩子从‘富贵病’中拯救出来更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有关专家强调,患病不仅是个人不良生活方式选择的结果,还与其所居住的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我国,城市中的不少自行车道都被机动车挤占,自行车“举步维艰”。一位家长说:“现在在路上骑自行车,脑袋都要别在裤腰带上。无论如何也不放心让孩子骑车或步行上学。”
今年9月中旬,第66届联合国大会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中,确认各国政府在应对非传染性疾病挑战方面承担首要责任,并倡导社会所有部门都作出努力,参与进来。
李榴柏说,一些国家十分重视营养环境和运动条件的改善,如降低果蔬等健康食品的价格,提升高糖饮料和高油脂食物的价格;鼓励人们乘公交、骑车和步行,增加市民休闲运动场所和条件的供给等。
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尽快建立包括青少年“富贵病”在内的慢性病多部门防控协调机制,如卫生部门强化慢性病防控,教育部门将其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等。“如果不尽快行动,慢性病危害将呈高发趋势,严重威胁国民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