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产面料一直被视作中国服装走向世界的瓶颈。目前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前不久,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全国纺织行业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染整工艺和技术正稳步提升,高档面料产品生产和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2003年出口增长结构中,纺织品一般贸易出口增幅达34.31%,远远高于加工贸易出口10%的增幅;出口服装使用国产面料增多,使服装一般贸易比重达63.7%,比上一年提高了4.26个百分点。
从本期开始,本导刊将组织一系列的报道,透过棉纺、麻纺、毛纺、丝绸、印染、化纤等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这些面料品类目前的开发水平、制约因素、与国外的差距等问题。同时请专家畅谈行业发展趋势及产品研发方向。
发展瓶颈: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产品趋势:多种纤维混纺面料
创新方向:原创性高科技产品
2003年对于中国棉纺业来说并不平静,“非典”暂且不论,单是棉价一涨再涨就着实让棉纺业人士伤了脑筋。然而从总体形势来看,棉纺织工业经济运行竟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中国棉纺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282 4.8亿元,同比增长了24.87%,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22. 8%。
技改显效俏走国外
棉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势头如此强劲,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当然也是风光无限。据统计,2003年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创汇达到了271. 7亿美元,同比增长25.59%,占纺织服装出口创汇总的33.73%;其中 棉纺织品创汇107.8亿美元,增长28.9%。
仅从这些笼统的出口数据,我们还只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气势,但当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副主任、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将数据从贸易方式上加以细化后,我们就看到了国产棉制面料的勃勃生机。徐理事长分析道,从贸易方式上看,棉纺业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3年棉纺业一般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了69.9%,比 6-7年前增长了2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国产棉制面料及用国产棉制面料做成的服装出口达到了187.5亿元。
从1997年到2003年一般贸易比重逐步上升,国产面料日益受到企业青睐,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变化呢?徐理事长告诉记者,国家“ 十五”期间开始抓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产品、产业。国家安排了财政债券贴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以及那些真正能实现用国产产品顶替进口、实现出口创汇的项目,鼓励“顶替进口,扩大出口”。纺织工业安排了8批国债项目(全国共10批),269个项目,总投资312. 5亿美元。按投资额计算,棉纺业占39%。正是国家对技术改造的大力支持,使得纺织品出口从创汇额1997年前的300多亿美元上升到了200 3 年的800多亿美元,而进口则基本保持在60-70亿美元,几乎没有增长。也就是在这种良好的技改大环境下,棉制纺织品及服装采用国产面料顶替进口的技术进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多元手法时尚面孔
技改不仅扩大了出口,还使得棉纺行业从单纯追求产量的粗放型经济向注重设计、研发的集约型经济转变,棉纺企业也开始致力于提高面料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化程度。
目前正迅速走红的是代表棉纺面料“时尚面孔”的多种混纺交织物。近年棉花价格总是大起大落,去年棉价更是暴涨,至今仍居高不下。棉纺企业为了尽量减少受棉价的制约作用,正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多种纤维的运用比例。山东德棉股份有限公司就采用了棉、涤、天丝或棉、亚麻和竹纤维进行交织混纺,织出了集聚不同纤维优点的面料,既 透气、吸汗又抗菌,改善了面料的服用性能。如今,新型纤维发展得很快,有lyocell、Modal、铜氨纤维、竹纤维等新型纤维素纤维,有杜邦公司新型尼龙Tactel、Rhodia尼龙短纤维、细旦、超细旦的涤纶等纤维,还有各种抗菌、保暖、释放负离子、紫外线屏蔽、阻燃等功能性纤维。但这些新型纤维主要还是国外开发的。徐文英理事长认为,随着新型材料和新型纤维的不断推出,运用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的多元混纺、交织,采用包芯、包覆等手段造就的新型面料将是未来棉纺织行业的开发重点。
新型混纺面料及其他具有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高档面料对纺织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紧密纺 ”、“喷气纺”、“全自动气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有“紧密纺”约 30多吨—40多吨,有“喷气纺”约14000多头,“全自动气流纺”几万头。这些新型纺纱技术为棉纺面料注入了时尚活力。“紧密纺”使纱线强度提高15%,而且条干好、毛羽少,这种面料的色织衬衫既时尚又高档。
体制、创新也有忧患
我国多种纤维混纺面料虽有了一定发展,却仍局限于将有限的几种纤维进行混纺,对能提升面料附加值的各种新型差别化纤维、细旦纤维、复合纤维以及抗静电、防水透湿、阻燃等功能性纤维运用不够,品种单一,这是棉纺业一个严重问题。而且那些高附加值的新型纤维原料国内较少,企业用进口原料做成的面料,成本不菲,自然卖价很高,在市场 上难以找到销路,使不少棉纺企业不敢超前发展。山东德棉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攻关的王玲女士告诉记者,她们企业曾采用从英国进口的技术含量很高的amicol原料同棉花混纺制成抗菌面料,但因成本高,市场销路难找,不能及时得到回报,资金得不到及时补充。正因为如此,大多棉纺企业都以接单为主,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很少自主研发。
当然棉纺面料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徐理事长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产品开发创新、产品质量档次、棉花流通体制、先进技术装备和软件技术上都存在明显差距,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显出了劣势。
在产品创新方面,我国企业以模仿为主,自主研发能力差,缺乏原创性技术,这就导致了多数企业品种老、售价低、质量差,只能满足中低档市场。虽然我国棉纺品出口中一般贸易增加了,然而出口面料仍以量取胜,国外称大路货、普通产品,属于跟进型。以印花布在香港市场价格为例,国产产品5.8元/米,日本产品为18.18元/米,韩国产品为9. 84元/米。
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和劳动生产率低也是个大问题。虽然纺织行业经过了几年技术改造,但因为基数大,资金缺乏,改造速度较慢。目前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产的纺纱设备占60%,不能生产高档纱线;无梭织机所占比重太小,棉纺织业70万台织机中,无梭织机所占比重只有15%;印染业中74型棉印染设备生产线仍占60%比重;精梳、自动络筒等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正是因为装备落后,企业用人较多,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我国棉纺万绽用工平均20 0人以上,而国外只有60人,高水平可达30人。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弱,不能适应当前流行的小批量、多品种发展的趋势。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棉花流通体制、进口配额管理等方面仍不能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资源配置难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我国棉花长期以来垄断经营,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时,棉价猛涨。然而从世界棉花市场来看,还是供大于求,因此我国棉价往往高于国际市场,而纱布产品定价则按国际市场标准,使产品竞争力较弱,棉纺企业困难多多。而且国产棉花质量存在“三丝”、纤维细度和强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档纺织品的生产。
科技先导全面提升
徐理事长介绍,我国棉纺织业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原材料、技术装备和中高档产品的竞争,而且也面临着巴基斯坦、印度等周边发展中国家质优价低产品的竞争压力,形势比较严峻。为谋求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国内棉纺业需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用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优化品种,加强产品创新,只有 从全方位加以提升才能使中国棉纺业真正强大起来。
没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全面提升也就不太可能。积极推进棉花价格、棉花标准及棉花销售形式与国际接轨,加快规范化的棉花现货和期货市场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创新是棉纺业兴旺的不竭动力,棉纺新品的开发要立足于创新,立足于原创性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企业可与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共同开发新的纤维和材料;上中下游的企业也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将产品开发落到实处;考虑到我国棉价不稳定的实际情况,企业可在产品结构创新上下工夫,力争能尽量减少用棉量,将各种纤维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各种纤维的作用,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性能最好的纱线。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只有不断开发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才能在短时间的垄断中获得较好的收益。
徐理事长一直强调技术在棉纺面料提升中的作用。目前国家为保护国内棉纺织机械行业,对引进某些国外技术装备有一定限制。徐理事长及业内人士希望国家对凡是国内尚不能生产的技术设备(或虽能生产,但达不到技术要求的技术装备)以及关键装置允许进口并全额免征关税和增值税。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棉纺企业可借助纺织面料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出更有个性、更加时尚化的棉纺面料;也可引进企业资源规划(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可运用计算机在线检测、虚拟制造(VM)等技术缩短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周期。信息化的确能大大提升棉纺行业从传统行业向高科技迈进的速度。 中国纺织业有较丰富的原料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产业整体配套也有一定优势。若能在技术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创新及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不断努力,全面提升产业,定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服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