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贸易保护还是贸易对话,都是美国钢铁企业游说的结果,没有企业提出来,政府很少会主动发起这样的行动。美国真正想实现的对话,本质上类似于属于自愿出口限制,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变相保护。
实施了多年的一系列对本国钢铁业的保障措施后,美国终于认识到,也许频繁出台反倾销措施并不是好办法。
他们正在寻求建立一种对话机制来解决争端。
负责国际贸易事务的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雷文凯12月下旬在对北京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时呼吁,中美两国应参考能源和电信领域,建立中美钢铁战略对话机制。他同时建议建立双边对话机制,以及时解决两国在钢铁贸易方面可能产生的贸易争端。
紧接着,美国总统布什30日拒绝了美国钢管生产行业提出的对中国产品实施配额限制的要求,认为这一要求不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
长期以来,美国钢铁业赖以生存的贸易保护政策面临瓦解。
全力保护钢铁产业
2002年-2003年间,世界钢铁界曾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起因就在于美国于2002年3月20日开始实施了一项钢铁保障措施——“201条款”。
按照“201条款”规定,美国将对钢材、长板等进口的主要钢铁品种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8%至30%不等的关税。“201条款”比美国通常使用的反倾销法、反补贴法在运用上更具有随意性,因为它不必调查出口国是否进行了不公平的贸易活动,只要确认美国钢铁业由于进口增多而对其造成了损害,即可向总统推荐实施紧急性的补救措施。
这一举措遭到了包括欧盟、日本、韩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和挪威等6方与美方磋商失败。之后,欧盟、日本、韩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了诉讼。WTO20余个成员国甚至称将对美实施贸易报复。尽管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美国还是先后驳回了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的第一次请求。
虽然2003年年底,美国宣布取消实施了一年多的保护性钢材进口关税,但这一事件足以见证美国对钢铁行业保护的势头是何等强大。
钢铁一直在美国是个举足轻重的产业,虽然它是夕阳产业,就业人数在不断下降,但仍受到美国政府的全力保护。从1980年-2002年间,美国钢铁公司得到了政府超过170亿美元的补贴,接受政府巨额补贴几乎成为美国钢铁工业的传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财经时报》介绍,美国最早实施钢铁贸易保护措施是1969年针对日本钢铁工业的“自愿限制”。从此之后,美国钢铁贸易保护措施逐年增长, 2002年达到顶峰,当时对钢铁行业的贸易保护措施占到所有贸易保护措施58%,并且很多新型贸易保护措施都是首先应用于钢铁贸易。
钢铁业游说力量强大
美国对钢铁业的保护力量如此强大,源于钢铁行业游说政府的力量。美国的产业组织或企业,利用合法的游说制度和对政治选举的影响力,千方百计地争取对自己利益的法律保护。
1998年俄罗斯对美国大量出口钢铁,引起了美国钢铁业的不满。为了促使克林顿政府采取保护主义行动,美国钢铁业进行了大量的游说和宣传工作。在《华尔街日报》上,常常会读到钢铁业遭遇困境的文章,“因为进口增多,钢铁工人正面临着失业、他们的孩子正遭受着贫穷……”这些文章极具煽动性,往往能够催人泪下。与此同时,钢铁协会积极参与各种政府听证会,敦促政府行动。
1998年,一系列和钢铁危机有关的立法草案都被提交到国会,美国商务部并于同年对俄罗斯的钢铁业开展了反倾销调查。1999年1月5日,克林顿总统如期向国会提交了行动计划,在计划中,总统保证采取行动保护美国的钢铁业,并保证在以后避免这种进口增多现象的出现。
接着,美国和俄罗斯展开双边谈判,美国要求在此后5年中,俄罗斯对美国的出口应不超过1998年的水平,并把俄向美出口热轧钢数减少一半。美国人还明确地告诉俄罗斯,如果不签署协议,不自愿地限制自身的出口,5年内俄罗斯会因为美国的其他措施而遭受15亿美元的损失。
数月后,美国商务部长威廉· 戴力宣布双方达成自愿出口限制。据一些专家对美俄协议的评估,俄罗斯5年内要损失镀锌铁板出口将近1亿美元、生铁出口近1.3亿美元、条钢2.5亿美元。
2002年3月宣布对进口钢铁增加关税以来,美国国内的钢材价格已大幅上扬,但在美国钢铁业工会等组织的游说下,美国商务部建议,对冷轧钢材加征新的反倾销关税。5月9日,美国商务部要求海关向来自20个国家的钢材收取反倾销税的押金或保证金,拟议的反倾销税税率从1.97%至153.6%不等。
美国钢铁业游说政府的花费虽没有具体数字,但是从游说势力不如钢铁业的前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数字可见一斑。据透露,该公司2000年的游说经费为210万美元,2001年为250万元,2002年则为500万美元,用于游说布什政府和国会。
发展成“政治事件”
翻开美国商业部、国际贸易委员会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的案卷,就会发现钢铁产业的调查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处理的案件中,有关美国钢铁产业的案件比较集中。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美国政府对国内钢铁产业保护的态度和力度 .美国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保护本国的钢铁业,是因为抵制不了来自钢铁企业的压力。美国的这种钢铁贸易保护实际上已扩展到贸易范围之外,甚至成为了一种“政治事件”。
保护钢铁业是历届美国政府为了稳定民心、拉选票的传统作秀方式。早在1996年,美国的钢铁公司就已经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了对钢铁进口增多的关注。1996年,美国商务部曾依据1930年美国税法732号,开始进行多次反倾销调查。
实际上,美国总统布什已经面临来自国会和诸多美国制造商的压力,要求其阻止大量商品从中国涌入的局面。
仍是一种保护
“美国政府近期的做法表示了一种态度,至少在钢铁产品贸易问题上,不是太倾向于通过保护措施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倾向于与中国政府通过谈判或协调机制来解决问题。” 梅新育说。
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产量增长很快,从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以来,钢产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2003年产量更是首超两亿吨,也是世界第一个钢铁年产量超过两亿吨的国家。2004年产量为2.6亿吨,2005年产量在3亿吨左右。高增长可能导致中国钢铁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梅新育介绍说,中国去年1-10月钢铁制成品出口金额164.8亿美元,同比增长76.0%,进口钢铁制成品金额只增长了13.8%。出口钢材数量同比增长69.1%,出口金额增长88.1%,进口钢材数量同比下降了14.2%,预计中国会在全世界最短的时间内由钢铁进口国变为钢铁出口国。
而与之相对比,曾经在二战前后独步全球的美国钢铁行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逐步走向不景气。因此,中美钢铁贸易冲突不断。
雷文凯一再向中国表示了建立中美钢铁贸易对话的迫切心情,他说:“中美钢铁纷争由来已久,建立对话机制,未雨绸缪,可以使中美钢铁问题在演变成政治问题之前得到解决。”
梅新育分析说,对中国钢铁业蓬勃发展,美国采取这样的保护冲动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或许发现反倾销的各种措施不是更好的办法,接二连三老挑起对外贸易争端,对美国钢铁企业本身社会形象也不好。中美钢铁贸易对话对钢铁企业是好事,贸易争端最后的谈判的结果也不一定比主动的谈判效果好。
“无论是贸易保护还是贸易对话,都是美国钢铁企业游说的结果,没有企业提出来,政府很少会主动发起这样的行动。美国真正想实现的对话,本质上类似于属于自愿出口限制,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变相保护。” 梅新育还认为,对于2005年11月2日才走马上任的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雷文凯,他也许是想借机表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