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利润5年增长19倍——湘潭工业在战略引进中腾飞
“十五”的湘潭工业,真可谓“风驰电掣”。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80多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倍,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4倍。尤其是工业利润,从2000年的8163万元,猛增到2004年的15.58亿元,2005年再上新台阶,短短5年骤增19倍。
与湘潭企业界和经济界的人士谈起湘潭市工业的崛起,许多人认为,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战略引进决策功不可没。连日来,记者奔走于莲乡大地,从湘钢飞溅的钢花中,从德国工业园、九华经济区轰鸣的机器声里,记者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湘潭是“一五”时期建设起来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曾是湘潭的骄傲。但进入“九五”,因种种原因,湘潭工业每况愈下,连续66个月整体亏损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工业一度成了湘潭人的包袱。
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在哪?湘潭市工业如何再展雄风?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湘潭市的决策者深刻意识到:计划经济意识的束缚,封闭守旧的观念,是阻碍湘潭工业发展的桎梏。“解放思想,跨越发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讨论,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在全市铺开。湘潭人的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接着而来的两次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德环保论坛”,将湘潭战略引进的大门向世界敞开。
湘潭工业基础雄厚。市内有国有大型企业20多家、国有中小企业1700多家,产业工人32万多人。工业的存量资产活了,湘潭工业就活了。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振兴工业的首选。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和“推介招商”、“以商招商”、“境外招商”等一系列活动,一大批投资者接踵而来。5年中,全市共引进外资企业161家,引资7.9亿美元;引进内资122亿元,为“九五”期间的3.3倍。德国梅塞尔、德国AR机械制造公司、瑞士汽巴、日本东洋电器、香港恒通、北京首钢等境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纷纷来湘潭落户。通过出让、重组,90%以上的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成功实现改制。过去停产、半停产的企业通过改制重新焕发生机。
战略投资者成了湘潭工业振兴的“催化剂”。“江南奥拓”的变迁,便是湘潭战略引进推动工业扩张升级的缩影。“江南奥拓”曾是湖南轿车的希望;江南集团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上了国家轿车生产目录的企业,也足令湘潭人为此自豪。然而,由于资金、设备、技术等原因,江南集团轿车的年产量一直难达预期目标。吉利集团加盟后,雄厚的资金、技术势力使其产能迅速提升,“江南奥拓”的命运也为之一变。在湘潭市经委,记者看到一组数据:“十五”期间,湘潭市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直接、配套投入工业的技改资金达165亿元,年均增幅达40%。全市设备新度系数从过去的0.42上升到0.62。技改投入大大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能力。“十五”期间,全市有8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5年,高新技术产值达1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仅以湘钢为例,通过技改,2004年湘钢钢产量突破300万吨,3年时间增加100万吨,创造了全国钢铁行业增速的奇迹。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大大提升了湘潭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十五”期间,湘潭对外贸易年均增长34%,比“九五”快27.8个百分点。特别是2005年,全市对外贸易突破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27%!工业经济效益指数由2000年79.8%提高到2005年的145.6%,创历史新高。市场的全球化曾严峻地考验着湘潭工业的“内力”。湘钢、江南、江麓、湘潭电机等一批国有大型企业虽是湘潭工业的脊梁,但全市总体工业不成规模、不成体系,成了该市工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软肋”。战略引进催生了湘潭6大工业园区,加速了湘潭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双马工业园建园3年,引进企业48家,2005年产值突破8亿元,创税3100多万元。德国工业园开全省外资独立建园之先河,仅一年多时间就有11家德资企业入园创业。九华经济区来势更是如火如荼,继投资28亿元的九华汽车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后,2005年底,清华中科机电、碳素高科、时代软件等18家企业,投资17亿元,同时在九华高科机电园奠基。这些以汽车、机电、机械制造、制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工业园区,构建起了湘潭工业产业集群的强大阵营。
飞驰的湘潭工业,迅速提升了湘潭市的整体经济实力。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3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4亿元,比2000年增长166.78%,增速比“九五”快17.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4.6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在全省排位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市本级财政收入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4;人均地区生产产值、人均规模工业产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二。工业的崛起,使湘潭处处充满着欢乐与和谐。
培育产业优势再创莲城辉煌——访湘潭市委书记陈润儿
一年一次跨越,一步一个光环,“十五”的湘潭佳绩连连:工业走出连续66个月亏损阴影,利润较“九五”末增长19倍;城建投入在“九五”基础上增加4倍,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猛增到72平方公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1万元和4000元,比“九五”增长50%以上……
这一连串闪光的数字令人瞩目,湘潭市委书记陈润儿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湘潭“十一五”的宏伟蓝图,更让人振奋: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2.5%;财政总收入70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和6000元,年均增长9%;将湘潭基本建成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
陈润儿告诉记者:为让蓝图早日变成现实,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实施“强工富市”战略,并把培育产业优势,打造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工作的首选。他说,通过“十五”的努力,湘潭先后建成了德国工业园、双马工业园、九华经济区等6大园区。“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对机电、冶金、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汽车制造、钢材压延加工、工程机械制造、矿山机械制造4大产业集群,切实抓好湘钢600万吨钢配套工程、湘潭电厂三期工程、吉利集团10万辆轿车等3个投资10亿元以上和江南汽车零部件、韶峰干法水泥等5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壮大产业优势。与此同时,瞄准世界经济500强和国内的大公司、大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产业提质升级步伐。陈润儿提出,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育产业优势的重要环节。湘潭是仅次于长沙的全省高校最集中的地方,自主创新有较好的基础;湘潭的湘钢、江南、江麓、江滨、湘机等国有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同时,湘潭还有多家国家级实验室。陈润儿表示,在“十一五”,湘潭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使自主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
陈润儿分析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为湘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湘潭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尤其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对湘潭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十一五’是湘潭发展的‘黄金期’,但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决不能稍有懈怠。”说到这里,陈润儿语气中透着凝重。
“东方红”:辉映莲城新面庞
从田埂上走来,一手牵着老师,一边亲切地与乡亲们打着招呼……以一代伟人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为背景的大型城市群雕“乡情”,2005年12月26日在湘潭市政中心“东方红”广场揭下了红绸。这尊艺术群雕,凝聚了故乡人的深情与怀念,同时,她也彰显出莲城的新品位。
霓虹闪烁,轻音缭绕,喷泉翩跹。矗立“乡情”的“东方红”广场,占地15000平方米。广场中央和四周的浮雕、玻璃磨砂画,可闻井冈山的炮声,可见延安窑洞的灯火,可感新中国成立的盛况。磅礴的气势,深厚的底蕴,令初到湘潭的人为之惊叹。
东方红广场只是新莲城的一个缩影。以吉安路、芙蓉路、书院路、霞光路为标志的城区道路建设,使莲城面积由45平方公里猛增到72平方公里;锦源、芙蓉、白石等新建、改造的30多个绿化广场,将莲城装点得花团锦簇,四季如春;新建、扩建的大剧院、体育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迎来了古巴和中央歌舞团、梅兰芳京剧团等高品位艺术团体的频繁演出;“金侨”体育馆的全国足球联赛,曾使莲城多少人彻夜狂欢。前年,国际艺术大师齐白石诞生140周年,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看到绿荫如盖的五星级酒店盘龙山庄,看到以白石艺术人生为主题的白石广场,大发感慨:“想不到今天的主席故乡如此美丽,如此漂亮!”
莲城巨变,得益于经营城市的新理念。靠这种理念,湘潭人把香港中华集团引来了,设计新颖、设备一流、投资几千万的湘潭大剧院,在市政中心拔地而起;靠这种理念,湘潭人把新奥燃气、中环水务引来了,洁净的天然气送进了百姓的家门,高层住户告别了提水烧饭的历史;靠这种理念,湘潭城区的路宽了,楼高了……就是这种理念,让湘潭跨入了全省文明城市的行列。
新华联·伟鸿演绎精彩“天仙配”
花坛溢香,松樟滴翠。走进湘潭新华联·伟鸿食品有限公司,宛如置身公园。淡绿色的现代化厂房,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夺目。在窗明几净的无菌肉食加工车间,身着洁净白色工装的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紧张忙碌。最让记者吃惊的是,在公司总经理王建伟办公室,当我们提出想参观一下全厂时,王建伟把桌上的按纽一按,全厂各车间生产情景在电子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宰猪砍肉的地方,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破破烂烂,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而在新华联·伟鸿,却丝毫见不到这样的痕迹。“这得益于与新华联‘牵手’。”王建伟感慨地说。王建伟是原伟鸿的老总。他告诉记者,引进新华联之前,在肉食加工行业,伟鸿在湘潭也算“大户”,产品还进入了韩国、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但伟鸿要再做大做强,特别是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的“功力”还明显感到不足。“与新华联‘联姻’,实现强强结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建起了占地130余亩的现代化新厂,年屠宰生猪可达200万头,生产规模比原伟鸿增加了10倍。”
这真是令人拍手称快的“天仙配”。而这种由战略引进演绎出的精彩剧目,在莲乡大地一幕接一幕:香港新五丰行投资万头原种猪场;荷兰泰高投资现代化饲料基地;伊利与远山乳业结盟……据市农办负责人介绍:仅2005年,全市就引进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11个,总投资达3.9亿元。“天仙配”弹奏出了湘潭农业产业化的美妙音符;“天仙配”催开了莲乡200万农民的笑脸。记者从市有关部门了解到:2005年,湘潭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5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84元,比2000年净增1348元,年均增速达10.5%。
湘潭“十五”亮点撷萃
●2005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对中国206个城市投资环境综合排名,湘潭位居中国内地最佳投资城市第三名。
●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2005年湘潭排名第70位,在全省仅次于长沙。
●2005年,湘潭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2004年、2005年,湘潭市肉食产品加工出口创汇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