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卫生筷生产过程目击记(一)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想必大多数的老百姓聚会的地点非餐桌莫数了。亲朋好友节日相聚,团团圆圆吃上一顿大餐往往成了保留节目。而餐桌上你来我往、推杯换盏,无意中就给疾病的传播留下了可乘之机。今天,周刊与您一同分享的这个话题呢,就从饭馆常用的这一次性筷子说起。

好,先来看一段记者在街头做的调查。

记者:问您一个问题,您觉得餐馆的一次性筷子卫生吗?

青年女子:觉得挺卫生的。

记者:您觉得一次性卫生筷子卫生吗?

骑车的青年男子:不卫生。

记者:您觉得饭馆里的一次性筷子卫生吗?

青年男子:卫生。

一群中年女子:不卫生,绝对不卫生。

中年男子:应该卫生吧。

老太太:那我也说不清,咱也不在外头吃去。

中年男子:不卫生,反正特别脏,我觉得可能是不卫生。

记者:您觉得餐馆一次性卫生筷子卫生吗?

大哥:还成。

女人:一次性筷子就在筐里扔着,什么都有

青年男子:那是不卫生的。

记者:为什么不卫生。

青年男子:你想往那儿一插,捏来捏去肯定不卫生

中年男人:好像相对来说卫生一点比那个多次用的好一点。

男人:一次性用纸包着,谁知道啊。

记者:您吃饭的时候安全到它安全吗。

男人:那没感觉,不知道,咱也没消毒,也拿放大镜看看有细菌没有,这哪知道。稀里糊涂的,人家用纸包着,把纸一弄出来了。你知道干净吗。

中年男子:肯定没有家里干净。但是又怎么办啊。又不能自己从家里带筷子,太麻烦了。

中年大姐:有的质量特别不过关,还没有掰就折了,有的掰完之后有点拉嘴。

这一次性筷子到底卫生不卫生暂且不说,您瞧这位大姐,上饭店吃饭,居然筷子上的毛刺伤到了自己的嘴。说实话,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过。据新浪网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人数占到了40%,比较常用的占到了33%,很经常,几乎每天都用的占到了26%,而从来不用的人只有1%。筷子伤到嘴事不大,但是如果伤到自己的胃那可就麻烦了。最近,我们的记者就对一次性竹筷的生产基地,湖南省安化市做了一次暗访,了解竹筷的生产加工情况。

楠竹是安化的特产,在这个县共有60万亩楠竹生产基地,于是当地人就利用楠竹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途径,就是生产一次性筷子,据我们调查了解在这个县下辖的包括龙潭、木子、绩溪几个乡镇,共有大大小小30多家企业在进行一次性筷子的生产,而全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大中小各城市,摆放在广大消费者餐桌上的一次性竹筷,一多半都是出自这里。

记者走进一家用废弃的机械厂改建的工厂,从当地人那里打听得知,这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筷子厂,四层楼高的厂房完全开放,整捆整捆的楠竹拖进厂房内先切割成段。

在这台机器上完成的是冲胚,竹子段经过这道工序就有了筷子的形状,这是第一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就是进一步的切割、分叉,筷子就这样做好了,做好的筷子随意的堆放在地上,走上这个台阶上面是一个平台,竹筷全都散乱的堆放在落满灰尘的地面上。旁边的女工把筷子作最后的分拣,就装进回收来的装过“氯化钾”的袋子里。

记者:这一包有多少啊,这个筷子

工人:100(氯化钾袋子:原产地:俄罗斯-白俄罗斯)

记者:一天能装多少啊?

工人:老板来了,问老板吧

记者:这个筷子一包有多少?

老板:三千三,

记者:那一小袋是一百三是吧

老板:是的

记者:一袋多少钱

老板:77块

记者:这种呢

老板:112

记者:那种呢

老板:那种77

记者:这种属于次品是吗

老板:次品的

记者:有正品吗,正品给我看看,你把筷子拿出来我看看

老板:这是正品,还没有选出来,

记者:还没有选出来是吧,漂白过没有

老板:这个不要漂的拉,漂白的是那种筷子是黑筷子,那种漂白就白了。

工厂老板告诉我们,这种筷子是不需要漂白的,需要漂白的是黑筷子。而据我们了解,正品120元一袋,一袋3000双,次品只要78元一袋, 老板说的要经过漂洗的正是次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