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膏、口香糖广告中频频出现的全国牙防组,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遭遇两名法律工作者的“打假”,引起媒体极大关注。3月21日,处于漩涡中心的全国牙防组终于打破沉默,对“认证危机”作出正式反应。全国牙防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张博学召开“记者说明会”,就质疑作出全面说明。(3月22日《人民日报》)
针对“两个人忽悠了13亿人”这样的坊间传闻,张博学承认,全国牙防组“没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比较偏向牙防组工作”的只有他本人和北大口腔医学院另一位副教授。很难想象,只有两个人的机构如何能对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作出认证。对此,张博学解释说,此“认证”非彼“认证”,因为“全国牙防组不是认证机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认证资格。无论《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还是《认证认可条例》,都对“认证”有着严格的界定。即使如张博学所说,牙防组的所谓“认证”时间早于《认证认可条例》生效时间,那么当《条例》生效之后,不仅牙防组不能进行新的认证,而且其此前所作过的认证也应当同时宣布废止才对。
五花八门的各类打着牙防组旗号的广告至今依然铺天盖地,牙防组难道对此毫不知情吗?颇耐人寻味的是,牙防组不仅没有对这些夸大其词的广告进行干预,而且在2005年1月6日、5月14日、2006年1月10日还分别对认证期限即将到期的两面针中药牙膏、华艾康无糖香口胶、魄力无糖香口胶等产品进行了“续认证”。明知道“全国牙防组不是认证机构”,还要一次次地对商品进行“续认证”,牙防组应该如何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公众质疑牙防组的焦点是认证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权钱交易,对此张博学予以了否认,理由是,牙防组不是独立法人,没有账号,不收取任何资金。但他同时表示:“当然认证过程中的试验费用,需要企业来出,试验费少则数千,多则上百万。”为此,牙防组有一个“双胞胎”——中国牙防基金会,其任务是“支持牙防组牙病防治等活动”,而张博学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牙防基金会秘书长。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质疑:如此左手盖章认证、右手接受馈赠的“联体机构”,如何能保证其应有的客观和中立?
如今五花八门的各类专家机构权威认证实在太多,而老百姓显然没有能力去一一鉴别真伪。公众对牙防组的种种质疑,恐怕不仅仅是针对牙防组一个,而是想看一看那些所谓的专家认证到底有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以及那些信口开河者究竟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比起此前的屡屡遭受质疑却始终保持沉默来说,牙防组的此次“记者说明会”无疑是一种进步。遗憾的是,牙防组虽然“说”了,情况却依旧不甚明了,不知道牙防组这道自说自话的最后防线还能坚持多久?但我相信很多人都在继续关注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