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董小荣责任编辑:yangbin
“欧、美、韩制造”的今与昔
雪铁龙凯旋
“欧洲制造”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应该并不陌生,15年前神龙公司引进的富康轿车经过时间的检验,已被证明是一款非常好的汽车,只不过因其生不逢时(两厢概念还有待于中国消费者接受),而自从诞生之时起即命运坎坷。在中国,神龙公司生产的雪铁龙毕加索、赛纳、爱丽舍和标致307、206算得上是法国车的代表了,虽然有一些老车型的市场表现不那么引人注目,或者因其设计理念过于超前而难以让还不够成熟的中国市场接受以外,其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却是公认的事实。最近亮相的标致206和雪铁龙凯旋就得到了媒体的一致好评。
但是,神龙公司为什么却从不拿标致和雪铁龙的制造优势作文章呢?东风标致雪铁龙副总经理唐腾认为,那是因为“欧洲制造”的概念在整个中国市场的成熟度还不够,仅靠神龙一家的工作还不足以托起这一概念,他们需要联合其他欧洲公司共同在这方面开展工作。
“欧洲制造”的代表时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欧洲制造业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工业大约占到了全部工作岗位的40%。到1985年左右,随着钢铁和造船业转移到诸如韩国等低成本的国家,这个数字下降到了30%。毫无疑问,由于生产力成本越来越高,欧洲的制造业正在大批转向其他市场,但以德国、法国、瑞士等为代表的欧洲制造业,仍然在技术和工艺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曾有消息说,欧盟委员会甚至在考虑设立一个贴有“欧洲制造”标签的所谓“共同产品标识体系”,以此打开欧洲产品在世界各地的销路。唐腾的想法正好与欧盟的打算不谋而合。
也许一位汽车记者的话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欧洲车的特点:它开起来既不像德国车那么硬,也不像日本车那么软,它让人觉得很舒服。
说到美国车,记者们比较喜欢的一个比喻是:车糟,人不糟。意思是说美国车其实不怎么样,但美国人比较会“忽悠”,所以才能把一款不怎么样的车卖得挺好。
可能有一个例子能说明为什么美国车的品质“就那么回事”。记者在丰田采访时,一位技术人员说,他们曾帮助美国某汽车公司设计一条生产线,无论怎样进行调试,都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95%,最后才发现,原来“丢失”的那5%源自于美国文化中的那种满不在乎情结。同样,记者还发现在日本很少见到美国车,对此日本人的解释是,美国车“大而不当”,且小毛病太多。当然,这其中除了对美国车的质量存在非议外,也不能排除日本人对美国人的仇视心理。不过,日本品牌的雷克萨斯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不能不说是美国车的一个悲哀。
一位二手车经销商的话恐怕是对美国车品质的最好诠释:美国车在二手车市场上跌价太快了。
不能否认韩国汽车业发展迅速的事实,但国内一家汽车厂在解剖了一辆韩国车后得出的结论却不能不让人惊讶:怎么可以这样造车?我们决不能这样造车!而一篇关于海南某试车场内韩国车在烈日下暴晒后的表现,读完也让人感到心有余悸。
不过,像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一样,韩国车追求的是“中庸之道”——不着重汽车哪一部分的特别出色,而在各个方面力求综合平衡。韩国特尔菲汽配公司总裁就曾声称:“韩国让你在质量和成本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这句话大概最能说明为什么韩国车可以卖那么便宜。
对于起步相对较晚的韩国车来说,与世界一流水准相比无疑尚有一定距离,至少到目前为止韩国车中还没有出现一辆“超级 跑车”,这就证明韩国车无论在底盘技术、还是在车架刚性等工程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中国汽车市场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并引进了各种各样车型,面对这样一个“汽车花花世界”,中国消费者打算选择一款“谁制造”的汽车,那就要看我们的首要诉求点是什么了。是价格?是品牌?是技术?是品质?无疑,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