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表示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位置时地球上气候的概况。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表示四季变化;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寒、大寒八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升降过程和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的时期和程度;而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前两个是季节的自然现象,后两个是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看,就能明显地看出一年中寒暖、雨雪的动态和四季中气温的变化。
三、时间
大气的运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因而,当我们研究大气运动时,不但要用到确定运动的空间位置的知识,而且要用到关于时间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对于气象观测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同时性,只有世界各地的气象台都严格按统一规定的时间进行大气观测,才能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
我国古代曾根据观察空中太阳位置变化的直接经验,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测定时间。这种方法现在虽然不用了,但确定时间所依据的原理还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对时间的确定是这样的:以太阳两次对准某一经线的时间间隔为一天,实际上也就是地球自转近似一周的时间。我们把一天分成24小时,一小时分成60分钟,一分钟又分成60秒钟。那么我们很容易就推算出一小时就是地球对着太阳转过经度15°的时间。
以某地经线正对太阳的时刻为该地的正午12点,正背着太阳的时刻为午夜12点。这样所确定的时间称为某地的地方时。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都相同;在不同经线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
很明显,如果各地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一定会有很大的不便。例如,从北京到西安,如果想让我们的钟表指出正确的地方时来,就必须沿路不断地拨表,因为只要是经度不同,地方时就不同。为了避免这种麻烦,我们可以根据每15°经度差,则时间差1小时的道理,把整个地球表面划分成24个时区,再把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这一时区的标准,这种时刻就叫做标准时,或称区时。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宽约达62个经度,横跨5个时区,如果完全按时区确定时间,也还有所不便。因此,除了特殊地区和特殊部门外,目前全国一律使用北京所在时区(中央经线为120°E)的区时,称为北京时。
为了便于进行各时区时间的换算,所有时区都按自西向东的顺序编号,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叫0时区(包括7.5°W到7.5°E的区域),以东经15°为中央经线的时区(包括7.5°E到22.5°E的时区)叫1时区,以此类推,直到23时区。因此,任何两个时区的标准时之差就相当于它们的时区号码之差。例如,北京是在东经116°28′上,是用第8时区标准时,越南河内用第7时区标准时,两者时区号码之差是1,因而即可求得:北京时与河内时相差1小时。
为了确定各国共同计算时间的标准,国际上规定以0时区标准时为统一的时间,称为世界时。0时区的中央经线即通过英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所以世界时又叫格林尼治标准时。不难理解,各时区标准时与世界时的时数之差正好等于它的时区号码。
2003-09-23 21:19:23 章淹林之光游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