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台风制造大火灾
台风是降暴雨的天气系统,气流潮湿,但它却也能制造火灾,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日本确实曾多次发生过这样的火灾。下面举其中一例。1955年9月底编号为5522号的台风在鹿儿岛登陆,横扫九洲后进入日本海,并转向东北而去。由于台风中心已逐渐远离当地,降雨也已逐渐停止,只是刮着越山而来的台风西南边缘的较强南风。因此当地人以为不会再有重大灾害发生。可是,10月1日凌晨2时新泻县府不慎失火,在干燥的强南风中大火灾迅速蔓延,新泻市中心几乎全被大火吞没,酿成巨大的惨剧。在气象学中,潮湿大风越过高大山脉后会变成干热气流的过程叫做“焚风效应”。
赤道无台风和夏季无台风
赤道无台风,这又是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事实。台风既然是热带洋面上发生发展的天气系统,它要求水温必须在26℃以上(因为台风是靠高温水面上上升气流中的水气凝结放出的巨大凝结潜热为能源发展的),而赤道水温并不低于热带却偏偏没有台风。原来,台风生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中,除了水温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这样,在台风(低压)形成初期,四周气流才不至于同时直接流入低压中心使之迅速填塞消失。因为地转偏向力能使气流产生旋转,形成大气旋涡。可是,地转偏向力随纬度的降低而减小,在赤道上为零。这就是大体上纬度50以内没有台风生成的原因,也是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北纬53°)都能受到台风影响,而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却不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世界上,各地的温度都以夏季为最高,因此台风季节一般都在夏季。可是,却也有台风季节多发在春秋而夏季反而没有台风的怪事。这个惟一的地区就是北印度洋和南亚地区。原来,形成台风的第三个必要条件,是要有一个初始涡旋,以产生上升气流获得凝结潜热能源。世界上大多数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涡旋都发生在南、北两半球信风汇合的赤道辐合带里。而季节性的南北移动的赤道辐合带经过北印度洋和南亚的时间恰恰是春季(北上)和秋季(南下)。夏季中这里受单一的西南夏季风控制,因此基本上没有台风。不过,这里的台风虽然不发生在夏季,“个儿”也不大,但世界上死人最多的台风却正是诞生在这里。1970年登陆孟加拉国吉大港地区的那次台风,最大风速62米/秒,驱赶着6米高的海水“墙”,使孟加拉国死亡30万人之多。这次台风就发生在当年秋季;1991年使孟加拉国死亡13.8万人的另一次强台风则发生在春季。
台风的生与死
前面说过,台风生成需要三个条件,地转偏向力和26℃以上水温,这两个条件在热带洋面上大部分海区都可以得到满足,看来,台风生成的关键还在于初始涡旋。而赤道辐合带中,常常同时有许多涡旋。因此,在一个海区可以同时诞生不止一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同时出现3个台风(日本称3重台风)的事几乎每年都有,平均每5—10年出现一次4重台风。最多时曾出现过5重台风,发生在1960年8月23日。
台风一般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登陆大陆后因被切断海水凝结潜热供应,同时又因陆地摩擦力大,使台风动能迅速耗尽而消亡。另一种是抛物线路径台风,北上到达较高纬度时,旋进了北方的冷空气,热带气旋变成温带气旋而死亡。例如1981年10月23日,强大冷空气进入北上日本的8124号台风,使日本各地气温猛降:南部山区枫叶染咸红色,进入秋季;北部则纷纷降雪进入了冬天。台风带来了冬天,和台风造成大火灾等一样,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化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