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年前的春节前夕,背负着我那半人高的旅行背囊,我静静地站在BA(British Airline)的登机口处。平静的外表下是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异国他乡迥异的学习和生活总会让每一个临行前的学子茫然而期待。归国一年后的今天,那份茫然和好奇的心情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平静和对英国教育和留学生活的沉思。我想在这里摘录旅英一年来心情日记的片断 — 一名高校教师眼中观察到的英国学习和生活,以及反思。
(一) 英伦的中国娃娃
2003年2月25日 星期二 阴转小雨 英国•桑德兰市
“雨就是这样下起来的,浠浠沥沥地淋了我一头。我做着深呼吸,拎起手中的口袋。英国的天变起脸来比小孩还快,而且在这个离海只有1mile的地方,满街的海风不停地吹,就不让你撑伞。小口袋里是价值一百元人民币的蔬菜—我下定决心要自己烧菜,不能再让资本主义国家的餐馆赚取中国贫苦人民的血汗。转过街角,迎面走来一群中国学生,初到英国时还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孩子,而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居然是take-away一族,很少自己做菜……”
印象中,由于昂贵的学费和极少的奖学金,留学英国在六七年前还是国内精英或公派生的特权,一般的自费生不敢问津。而如今,长着娃娃脸的中国学生在街头结伴而行已成了大多英国城镇的一道“风景”。他们当中,有在酒吧餐馆挣血汗钱,勤俭度日的自费生,也有一掷千金的富家子弟。根据英国文化协会的估算,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留学的费用,包括学费和生活费,每年都要有一万两千英镑。这是中国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的18倍,农民平均年收入的60倍。这也难怪那些不是富家子弟的自费生在举家筹款交学费后,还得自己挥汗挣生活费。
中国娃娃在英伦的学习生活享有很大的自由度。首先,在学习上,由于英国的教育一贯推行主动式的学习,学生没有过多的应试压力,取而代之的是必要的课后的阅读和写作。其次是生活上的无拘无束,你可以早上八点起床,也可以晚上八点起床(本科课程设置不多,无考勤)。因此,学习生活的态度全在一念之中。我所在的学校有八成以上的中国留学生就读于本科或预科的各专业。尽管本科在英国已相当于“普及式”的教育,而且对获学位的要求很宽松,但作为一个国内高中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被要求用英语理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或马克思主义的政经论点(商科和媒体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显然力不从心。于是本科课堂上坐飞机的情况也相当“普及”,而导师也从不会照顾那些听不懂的外国学生。另一方面,虽然学校里也有名目繁多的学生业余活动,但由于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大多中国学生无法溶入学校社团,社交圈只限于自己的“老乡团”。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破灭了那些期盼能在异国他乡学好英语的梦想,而语言,成了在英留学生的一道门坎——迈过去的人便能渐入佳境,得以窥视西方文化之瑰宝;跨不过去的人则辗转与学习的压力和茫然中,空度时日。隔壁住的一南京女孩便是个例子,本科第三个年头了,每次给我看的作业都“惨不忍睹”。
(二) 肖恩的救渎
2003年3月10日 阴,晚有大雨,下午有阳光
“肖恩最拿手的是,在讲座进行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地将涉及的理论观点在面前的一堆书中翻找出来,而且姿势优雅,准确无误。三个小时的讲座,他从不看一眼他的讲稿(我甚至不知道他有没有讲稿),也从不颠三倒四,整个讲座错落有致,一气呵成。他还喜欢在众人面前捂脸沉思,似乎有新的思路不断地在讲座的过程中从他大脑里冒出来。于是,在他指导的论文中,没有哪个中国学生敢抄袭,哪怕是一句,原著。”
肖恩是我的“偶像”,于是乎也成为了我的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我个人认为,肖恩属于那种典型的严谨派传统英国教师,区别于目前流行的美国派个性教师。虽然他不擅长调动学生课堂热情,但大家都为他那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观点所折服。肖恩推崇典型的英国教学方法——导师作为一个领路人,将自己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罗列出来,简要地介绍各学者的观点,并发表发人深省的评论。往往受到启发,有了感悟的学生便会自己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开始自己深入学习理解的过程。评估模式主要是作文,由校内外老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评定等级。
比国内的本科教育相比,英国的教育更体现了“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教育精髓。导师精炼了课堂内容,给学生指明了道路,并以自己为例鼓励学生创立自己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与之相配合的是其评估的模式:作文加讨论,让学生的学识一览无余。而我们的本科教学呈现一遍忙碌的景象:学生忙上课,老师忙备课;学生忙应试,老师忙阅卷。以语言专业学院大一的学生为例,一周至少有20节课,光是听课就够忙的了。另一方面,课程繁多加重了老师的备课量,根本无精力提升课堂的质量。增加课时意味着老师将准备更多的东西在课堂上传授,换句话说,意味着学生将过多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降低。接踵而来的是,学生厌学情绪加重,课堂互动性剧降,老师无教学热情,照本宣科。如此循环下去,不堪设想。相比之下,英国教育不重形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性的教学手段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假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开展精品课时,压缩听力,泛读,写作等练习课程,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时间和设施(如丰富的图书和视听资源和场所),配合定期而合理的考核模式,势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午的天晴朗了起来,英伦的冬季晴天给人一种爽朗的感觉。约好了与导师在办公室见面,于是我准时敲响了肖恩的房门。房间有些凌乱,摆满了书籍。肖恩笑着让我坐下,并坚持要我坐得感觉舒适后再开始谈话。我摆了摆姿势,然后将课后自修中遇到的难题一古脑倒了出来。肖恩仔细地听着,摆出他那熟悉的沉思式。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中,我获得了“救渎”,学习中的困惑和疑虑一扫而光,心中如同英伦冬季晴天那么清澈晴朗…”
肖恩的救渎给我带来的是求知的热情和信心,但愿,也能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一点点启发和反思。
(三) 英伦趣事
“2003年4月28日,英国,剑桥校区。……彻底迷路了,要知道,是没有剑桥的校园地图出售的。拦住了两个貌似中国人的日本女孩,路没问明白,但却惊奇地得知剑桥也有计划外招生……”
“2003年4月30日,英国,曼城。……洋人的野性在酒后暴露无遗。曼城酒吧在凌晨打烊后,都有警车和警察全副武装等候在门外,还带了警犬。咋一看,我还以为是对付恐怖分子呢。还是有酒鬼在街角处砸了酒瓶……”
“2003年5月5日,英国,Swan Sea. 和朋友逛进了一所私立语言学校,本以为小地方不会有太多黄皮肤,一下课,哇,我的天,又一处中国殖民地。”
“2003年12月11日,英国,纽卡斯尔。晚上下了好大的雪。和朋友驾车路过闹市,目睹一长龙,女的清一色吊带装,男的或T恤或衬衣,均在风雪中颤抖。朋友告知:等着酒吧开门入场呢。我昏。”
(四) 一些数据
——根据英国文化协会的统计数字:六年前,也就是1998年,英国大学中只有2860名中国学生,而去年的中国学生人数已经达到32000人,短短五年,增加了11倍。
——中新网4月21日电据BBC中文网报道,英国文化协会的报告说,预计到2020年在英国的留学生人数将达到87万,增加两倍,每年为整体经济带来130亿英镑的贡献。报告指出,预计来自中国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中国留学生人数将从现在的2万人增加到22.5万人。
——目前有大约27万名外国留学生在英国求学,他们每年交付的学费约15亿英镑,为整体经济提供了30亿英镑的贡献。来自非欧盟地区的留学生需要缴付全费,而本国的学生上大学的费用通常比其它国留学生低三分之一。
(全文完)